03版:安全用药
PDF版下载   
2025年04月15日

“凝血天平”的调控——

INR监测下的华法林精准抗凝治疗

中国医药报 03版安全用药
2025年04月15日

□ 瞿培培

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里,凝血与抗凝机制如同天平的两端,达到精准平衡才能保证在血管遭受损伤时及时止血,又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导致的严重血管堵塞事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凝血因子在这一微妙平衡的维持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监控”与“阀门”角色。

INR——凝血功能“晴雨表”

INR是一个用于衡量血液凝固时间的指标,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经过一定的计算得到的标准化数值。简单来说,INR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正常INR值一般在0.8~1.2之间,但这个范围可能因每个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临床上,INR主要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的疗效。因为这些药物的使用剂量需要精准控制,以防止凝血功能受损(容易出血)或者过度凝固(形成血栓)。

INR值过高,意味着血液凝固需要的时间更长,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患者可能出现轻微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如胃肠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颅内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当INR值过低时,血液容易凝固并形成血栓。在心脏血管中形成血栓,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在脑血管中形成血栓,可能引发脑梗死;在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栓子脱落进入肺动脉可能引起肺栓塞,这些情况都非常严重,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重要选择

华法林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口服抗凝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延长凝血时间。正常情况下,这些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在肝细胞内,维生素K首先被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还原为氢醌型维生素K(KH2)。然后,KH2进一步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谷氨酸残基进行羧化修饰,这一羧化过程是凝血因子具备正常凝血活性的关键步骤。

华法林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极为相似,进入人体后就像是一把“假钥匙”,能够竞争性抑制VKOR的活性,使得维生素K无法顺利被还原为KH2。这样一来,缺乏足够的KH2,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羧化过程受到阻碍,也就无法具备完全的凝血活性,最终导致整个凝血过程被抑制,血液的凝固时间延长,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简单来说,正常情况下,血管壁受损后,一系列凝血因子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凝块来止血。但在华法林的作用下,部分关键凝血因子因合成受阻而“缺席”这场凝血“接力赛”,使得凝血过程变得缓慢且不完全,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心房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形成血栓,华法林能够显著降低这类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人体自身的凝血系统会将人工瓣膜当作异物,血液容易凝结在瓣膜周围,在瓣膜表面形成血栓,华法林可有效预防血栓的附着与生长,保障人工瓣膜的正常功能和血液循环。此外,深静脉血栓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也是长期抗凝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

INR指导华法林精准使用

华法林的治疗剂量范围较窄,个体差异大,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华法林的剂量使用非常严格,少一分可能达不到抗凝、预防血栓的效果,多一分则会大大增加出血风险。这时就需要INR的“指导”,医生需要依靠INR的数值来确定患者华法林的使用剂量。

对于大多数需要抗凝治疗的情况,如心房颤动预防脑栓塞、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防止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等,理想的INR目标范围通常设定为2.0~3.0。这个范围就像是凝血平衡的“安全地带”,既能有效阻止血栓肆意形成,又能将出血风险控制在相对安全的程度。如果INR低于2.0,就像是凝血的天平向容易形成血栓的一侧倾斜,血栓形成的风险大大提升,提示华法林的用量可能不足;反之,如果INR高于3.0,如同凝血的天平倾向了出血的一端,出血的风险则会显著增加,此时就需要考虑适当减少华法林的用量。

值得注意的是,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并非一成不变,许多因素都会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产生干扰。饮食方面,若摄入绿叶蔬菜(如菠菜、生菜、西兰花等)、豆类、肝脏等富含维生素K食物的量突然大幅变化,就可能与华法林“相互抗衡”,削弱其抗凝功效。因为这些食物可提供外源性维生素K,与华法林在VKOR处产生竞争。另外,药物相互作用也是华法林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许多药物可能增强或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如某些抗菌药(如头孢菌素类)、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等。因此,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必须定期检测I NR,在刚开始服药或者调整剂量后的一段时间内更要密切关注。医生会根据INR的动态变化,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力求在预防血栓形成和避免出血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患者要正确认识INR监测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这是保障抗凝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