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如何补充矿物质
人体内的矿物质根据含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一般大于人体质量的0.01%,有钙、磷、钠、钾、镁等;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小于人体质量的0.01%,有铜、铁、碘、锰、硒和锌等。但有时人们会将矿物质统称为微量元素,以方便叙述。
如果我们容易脱发或者早生白发,或者容易出汗、精神不能集中,或者在适量运动之后出现手足抽搐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缺乏微量元素锌。这也充分体现了微量元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尽管含量低却必不可少。
人们对矿物质的作用已有一定了解,比如钙、磷构成牙齿和骨骼;铁参与构成血红蛋白,帮助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铜可以促进黑色素的合成,清除超氧负离子;硒可以防癌、抗衰老;锌可以预防脑卒中等。通常情况下,日常饮食可以足量提供人体所需的矿物质;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单靠日常饮食无法满足人体对矿物质的需求,如果不及时补充会导致严重的疾病。补充矿物质需要掌握以下原则。
明确指征、适时补充 明确何种情况下会发生矿物质缺乏,结合相应症状,决定是否需要补充矿物质。①需求增多:如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对钙、铁、锌的需求较正常成人明显增多,需适当补充。②异常丢失: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异常会引起钙排泄增多;大面积烧伤、腹泻呕吐、大量排汗、使用利尿剂等会引起钾、镁、锌丢失增多;甲亢会使镁代谢增快;肾小管性酸中毒使铜排泄增加;老年人钙丢失增多,容易发生骨质疏松。③吸收减少:如小肠切除术后、胃酸减少会引起镁、铁吸收减少;牛奶中含铜、锌量少,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易缺乏铜和锌。④贮存减少:如早产儿、低体重婴儿,体内的铜贮存较少,易出现铜缺乏症状。⑤环境因素:如一些特殊地理环境的土壤中含硒和碘的量较少,植物无法从中吸收到必需的硒和碘,人们长期食用这些植物,就会患上地方性疾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克汀病)。
因人而异、适量补充 不同人群对矿物质的需求量不同,应补充的量自然也不同。缺乏矿物质有损身体健康,适量补充则有益身体健康,但大剂量长期补充有损身体健康。对于铁的日需求量来说,儿童为12~18毫克,成人为15~20毫克,孕妇为25~35毫克。补充不足除造成缺铁性贫血外,对免疫功能、儿童的学习和感觉运动功能都会造成影响;补充过量则会造成肝脏、胃肠道损伤,出现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时还可导致肝细胞坏死、纤维化。
注意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服用抗酸药会使铁吸收减少;长期过量使用呋塞米、氢氯噻嗪、依他尼酸、氨苯蝶啶等利尿药,会使锌、钙、镁大量丢失,还会引起钠、钾等电解质紊乱;青霉胺能使锌、铁、铜从尿液中大量排出;降脂药氯贝丁酯、考来烯胺等会阻碍铁的吸收;新霉素、红霉素会阻碍铁、钙、镁的吸收,诱发缺铁性贫血;氢氧化铝会引起肾排钙增多,尿钙增加。
注意食物的影响 经常饮用茶、咖啡、啤酒和碳酸饮料会引起钙丢失;偏食(肉类食物摄入少)、过量饮用茶和咖啡等均会使体内铁的含量减少;长期吸烟、酗酒和食用单一精细食物可导致缺硒;素食主义者容易缺锌。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柯俊主编的《中国居民用药安全指导(科普版)》)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