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韩德承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之源,同时也是致病因素,瘀血是正气亏虚、推动无力造成的,因此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倡导“补气活血”“逐瘀活血”等治疗法则,并创立了几首逐瘀名方,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这几首方剂虽同为逐瘀汤,其处方组成、功能主治均有所不同。
血府逐瘀汤 方药组成:当归、红花、生地各9克,桃仁12克,赤芍、枳壳各6克,柴胡、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4.5克,牛膝10克。方中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活血化瘀;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疏理肝气,取气行血则行之效;再加上桔梗可引药上行于胸,牛膝可引瘀血下行疏通脉络。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气虚血瘀陷于胸膈而产生的头痛、胸痛、失眠多梦、心慌不安、呃逆干呕、里热外寒等症。本方特点是活血化瘀不伤正、疏肝理气不耗气。
临床发现,血府逐瘀汤能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缩短凝血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调节肝脏机能,增强肝脏疏泄功能,达到疏肝活血、理气逐瘀的目的。
膈下逐瘀汤 方药组成: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各6克,当归、桃仁、红花、甘草各9克,元胡3克,香附、枳壳各4克。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等为主药,行气活血,既可祛除瘀血又避免因行气生燥而伤及阴液;丹皮可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桃仁、红花、五灵脂可破除血块,消除积滞而祛瘀;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与行气药配伍可增强逐瘀作用;甘草调和诸药,具有活血祛瘀、削症散结的功效。该方适用于因肝郁气滞血瘀而产生的两胁及腹中胀痛,血瘀形成的痞块而痛有定处,以及由血瘀引起的肾泻、久泻等。
临床发现,膈下逐瘀汤能促进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人体在免疫抗炎过程中的不良感受。
身痛逐瘀汤 方药组成:当归、牛膝、桃仁、红花各9克,川芎、五灵脂、没药、地龙、甘草各6克,秦艽、羌活、香附各3克。方中牛膝、五灵脂、地龙舒筋活络,行血止痛;当归、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香附行气活血;秦艽、羌活祛风除湿;甘草调和诸药。上药配伍共奏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止痛之功,适用于血瘀挟带伤寒风湿痹阻经络引起的肩臂疼痛、腰腿酸痛,也可用于血瘀停于少腹,结生痞块或致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症。
临床发现,身痛逐瘀汤对瘀血(或痰饮)凝滞型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气虚血瘀所致的腰椎管狭窄症,有较好的通络、镇痛作用;对气血亏虚、风湿寒邪凝结在腰部所致的腰肌劳损,有较好的条畅经络、引瘀血下行的作用。
少腹逐瘀汤 方药组成:小茴香1.5克,干姜、肉桂、延胡索各3克,生蒲黄、当归各9克,五灵脂、赤芍各6克,川芎、没药各5克。方中当归活血补血,川芎为血中气药,气行则血行,二药力求行补结合,以达阴中求阳之意;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调经止痛;生蒲黄活血散瘀;五灵脂专归肝经,活血祛瘀止痛;小茴香疏肝散寒;干姜温中散寒;肉桂鼓舞阳气;元胡、没药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诸药同用,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血瘀积聚在少腹产生痞块,疼痛固定或不固定,妇女经期少腹疼痛胀满伴有腰酸、经血有深暗发黑的瘀块等症状。
临床发现,少腹逐瘀汤能拮抗子宫收缩,改善寒凝血瘀,对卵巢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是治疗痛经的代表方剂。
(本文仅供中医研究者参考,不作治病依据)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