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专版
PDF版下载   
2022年07月20日

以络病理论指导中药新药研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教授 吴以岭

中国医药报 03版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专版
2022年07月20日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趋势变化,中医药传统的系统思维在全球医药领域引起关注。

早在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便提出“经脉”“经络”“络病”等概念。《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脉络,并记载了许多通络治疗的方药。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疼入络”,将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归为“络病”。前人的研究虽进一步丰富了络病治疗方法,但并未形成系统理论,络病仍是相对空白的研究领域。中医络病理论就是对络病治疗的系统研究。

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新药研发将理论创新、临床重大疾病治疗和创新中药技术研究“三位一体”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理念,遵循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要求,以及基于实践、传承经典、创新理论、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的规律,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发展模式,围绕医药学科前沿交叉领域和重大疾病社会需求,探索出了一条中医药传承创新之路。

络病理论体系包括络病证治、气络学说、脉络学说三大理论。其中,脉络学说是传承中医血脉理论构建的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理论,属于中医重大理论原创。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微血管病变是这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性难题。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的“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临床辨证诊断标准,揭示了脉络病变共性发病机制,创立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理论,提出治疗脉络病变调营卫气血用药规律,并基于此用药规律研发了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3个复方中药。

络病理论指导中药新药研发的成功实践证明,“三结合”审评体系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将更多的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开发成中成药,充分满足多元化的临床需求。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