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黄芪(生)3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水煎服。黄芪初用可先用小量,再逐渐增加。至微效时,日服2剂,服五、六日,后每日仍服1剂。
补阳还五汤为理血剂,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络,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时,有人推荐在京城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王清任应允前往探诊,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这时,卢荫溥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活血通络方剂。”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3剂之后症见好转,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事后,太医对王清任的精深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
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