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2025年10月25日

【省级药品检查机构能力建设实践】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

监管不失温度 服务不忘底线

中国医药报 02版综合
2025年10月25日

2月7日—8日,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监管人员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开展核发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三类)现场检查。 李靖 摄

□ 李志华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以保障药品安全、助力产业发展为目标,在药品检查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该中心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借助智慧工具提升效能,践行服务理念破解难题,走出了一条在坚守安全底线中传递监管温度的特色之路。

“一盘棋”:流程优化强根基

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立足全年药品检查工作大局,以系统化思维统筹各类检查事项,打出流程优化 “组合拳”,不断提升监管效能。

在检查资源调配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受理检查申请后,充分考量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既往检查史,并结合检查员专业特长,从全区范围统筹调配人员组建检查组。这种 “按需组队、精准匹配” 的模式,使检查组专业能力与企业检查需求高度契合,为高质量完成检查任务奠定基础。在检查组成立之初,组长会迅速组织召开内部会议,围绕企业特点,与组内成员商讨制定详细检查方案,明确检查时间、范围、程序及重点关注事项,并科学安排人员分工,使检查工作各环节有序衔接。同时,纪检委员同步开展廉政教育,强化纪律约束,保障检查工作在规范、廉洁的轨道上运行。

在检查模式创新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全面统筹许可检查、注册核查、监督抽样等工作,将分散的检查事项有机整合、合并开展;积极运用书面检查、视频复查等非现场检查形式,减少入企检查频次。这样一来,不仅监管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监管,企业也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中。

“一张网”:数智赋能提质效

面对数字化发展浪潮,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以智慧检查为抓手,构建起覆盖检查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网络,推动药品检查工作向精准化、科学化迈进。

检查前,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监管数据价值。开发检查任务看板智能系统,动态汇总年度受理检查任务数量、待办任务明细(含待检查、企业整改中、补正中、待上会)、待检查企业地域分布以及企业申请事项等关键信息;同时,自动整合企业通过率、检查及时率、评定会及时率等核心效能指标,全面直观呈现检查工作进展与成效,为科学部署检查任务、精准调配检查资源、优化工作流程提供数据支撑。

在现场检查环节,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充分利用智慧监管工具——“检查助手”微信小程序。依托该小程序的检查缺陷项描述信息库,检查员能够一键调取标准化检查条款与问题示例,确保检查标准统一。同时,检查员可通过该小程序自动抓取企业基础信息,快速填充至制式检查报告模板,大幅减少手动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既可以提升报告撰写效率,又有助于避免信息错漏,进一步保障检查工作的质量与实效。

检查后,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明确缺陷项分级,严格审核企业整改报告,并将相关信息录入检查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检查工作全过程的记录与跟踪,为监管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同时,推动监管思维从传统合规管理向现代风险控制升级,既有利于提升检查员工作能力,又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监管要求,实现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双向价值传递。

“一条心”:精准帮扶促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始终坚持普法宣传在一线、帮扶指导在一线,将服务理念贯穿于药品检查全过程。

在检查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同步开展普法宣传,将法律政策送到企业一线,努力增强企业合规意识。同时,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完善沟通服务机制,通过举办“开门纳谏座谈会”倾听企业心声,专门召开技术咨询会解决企业难题,主动“上门服务”了解企业实际需求。针对生产企业在厂房布局、公用系统、质量控制实验室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卡点堵点,以及在库房区域设置、仓储设备选用、质量控制和信息追溯等环节存在的痛点难点,监管人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度剖析和指导,为企业提供精准帮扶,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这种“监管+服务” 模式,既规范了企业经营行为,又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难题,有利于企业守好安全底线,追求发展高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查中心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药品检查工作模式和服务机制,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