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
|
□ 谢文莹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无缘无故地怕冷、疲劳、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这些可能是甲减引起的症状。
症状复杂病程长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甲状腺激素产生减少或作用减弱引起的全身低代谢综合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整个身体的运转效率就会下降,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随之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甲减发病隐匿,病程较长,部分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能仅有实验室检查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变得更加明显。
面容与皮肤:面色苍白或蜡黄,表情呆滞,颜面和(或)眼睑水肿,唇舌厚大;皮肤干燥、粗糙、脱屑,严重时可能出现皲裂,肤温偏低,手掌脚掌皮肤可呈姜黄色。
神经系统与肌肉: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嗜睡;肌肉无力、疼痛、僵硬或痉挛。
心血管系统:心率减慢,心音低钝,严重时可出现心包积液,但因病情发展缓慢,很少引起心包填塞。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但体重增加,便秘是常见症状。
生殖系统:女性患者可出现不孕或反复流产,男性患者可出现性欲减退或勃起功能障碍。
重症患者可能发生黏液性水肿昏迷,临床表现为嗜睡、精神异常、皮肤苍白、体温低、心动过缓,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死亡率很高。
多种因素可致病
甲减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破坏、垂体疾病、碘缺乏或过量等有关。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组织的功能逐渐衰竭,出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萎缩性甲状腺炎等),进而引起甲减。
甲状腺破坏: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颈部放疗等可造成甲状腺破坏,从而导致甲减。
垂体疾病:垂体肿瘤、垂体手术或放疗、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疾病可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碘缺乏或过量: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过少或过多都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碘缺乏、长期大量摄入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或含碘药物,可能诱发甲减。
药物因素:硫脲类药物、干扰素、胺碘酮、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药物会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释放或吸收。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导致先天性甲减等。
积极治疗护健康
甲减患者应注重日常生活调养,并遵医嘱用药。
由于甲状腺激素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甲减患者常常怕冷、手脚冰凉,因此要注意保暖。同时,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如蛋类、乳类、瘦肉等),多吃蔬菜和水果,以预防和缓解便秘;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练瑜伽、打太极等),这样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调节情绪、减轻体重,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另外,如果患者发生甲减是碘缺乏所致,那么在日常饮食中应选择加碘盐;如果患者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所致,则应避免大量摄入高碘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在用药方面,左甲状腺素钠片是临床常用的补充甲状腺激素的药物,可以调节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改善甲减引起的症状,起效快、安全性高。患者最好每天空腹服用该药物,保持服药时间相对固定,服用剂量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和个体差异。铁补充剂、氢氧化铝、钙补充剂、大量豆制品等会影响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吸收,因此服用这些药物或食物应与左甲状腺素钠片间隔4小时以上。另外,用药过量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果患者用药后出现失眠、心悸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切不可自行停药或随意更改剂量。
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补充甲状腺激素,重新建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平衡一般需要4~6周,所以在治疗初期,患者需要每4~6周检查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及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帮助患者调整左甲状腺素钠片的使用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现黏液性水肿昏迷,应去除感染等诱发疾病加重的原因,补充甲状腺激素(首选静脉注射),吸氧,保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中医治疗甲减的方法也有很多,主要包括口服中药、针刺、艾灸等方法。中医认为,甲减属于“瘿病”“虚劳”“水肿”等范畴,多由脾肾阳虚所致。因此,中药治疗多以温补脾肾、益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实脾饮等。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治疗。针刺疗法可以调畅脏腑气机,补益脏腑。脏腑功能恢复,经络通畅,则气血津液调和,病邪消散。常用针刺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脾俞等。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是强身健体要穴,针刺足三里可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关元、气海属任脉,针刺关元具有补肾培元、温补阳气的作用,针刺气海具有补益元气、固护肾精的作用;肾俞、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肾俞可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针刺脾俞可以健脾益气、调和气血。艾灸具有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能有效缓解甲减引起的畏寒、乏力等症状。艾灸的穴位多与针刺的穴位一致。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流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