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陈升平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多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发病率约20%~30%),绝经后可能萎缩。子宫肌瘤多为良性,恶变率极低(<0.5%),可能引起月经异常、压迫症状或不孕。
了解病因和分类
子宫肌瘤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局部升高有关;部分与基因(如MED12基因)突变相关,具有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风险增加;其他因素比如肥胖、初潮早、未生育、长期压力等可能增加患子宫肌瘤的风险。
根据生长位置,子宫肌瘤可分为肌壁间肌瘤、子宫浆膜下肌瘤、子宫黏膜下肌瘤等。肌壁间肌瘤(占60%~70%)最常见,位于子宫肌层内,子宫均匀增大;子宫浆膜下肌瘤(占20%)向子宫外表面突出,可能压迫膀胱或直肠,引发尿频、便秘;子宫黏膜下肌瘤(占10%~15%)突向宫腔,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甚至引起不孕;按肌瘤所在部位不同,还有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等(较少见)。
发现症状及时诊断
约30%~50%的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部分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严重者可致贫血(乏力、头晕);压迫症状,前壁肌瘤压迫膀胱造成尿频、排尿困难,后壁肌瘤压迫直肠造成便秘、排便不畅等;下腹不适,腹部胀大、触及包块,肌瘤扭转时突发腹痛;生殖影响,不孕、反复流产(黏膜下肌瘤可能阻碍受精卵着床);还有白带增多、腰酸背痛等。
临床上,一般通过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综合诊断子宫肌瘤。专科检查(妇科检查)触诊子宫的大小、形状及质地;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检查,可经阴道或腹部超声明确肌瘤位置、大小和数量。MRI(磁共振成像)精准评估肌瘤与周围组织关系,适合复杂病例或术前准备。宫腔镜或腹腔镜可直接观察宫腔或盆腔内肌瘤,必要时可同时行切除术,达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目的。
科学治疗和预防
子宫肌瘤的治疗应根据症状、年龄、生育需求等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无症状的小肌瘤(<5cm),患者可观察等待,定期复查(每6~12个月超声复查)。肌瘤较大,可使用GnRH-a类药物进行治疗,缩小子宫肌瘤,一般短期使用(≤6个月);也可以使用止血药物氨甲环酸、口服避孕药等控制症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可缓解痛经。部分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肌瘤剔除术可以保留子宫,适合有生育需求者。对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或疑似恶变者,可进行子宫切除术。聚焦超声消融属于无创治疗,可以利用超声波热效应消融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但可能影响卵巢功能。
预防子宫肌瘤需控制激素水平,避免滥用含雌激素的保健食品或化妆品;肥胖者应减重,因为脂肪组织可转化雌激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红肉摄入,增加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体检,尤其有家族史者,应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长期压力也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应进行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
子宫肌瘤极少数可能会发展为肉瘤(恶性),若绝经后肌瘤迅速增大、伴异常出血须警惕。子宫肌瘤患者一般可以怀孕,但是子宫黏膜下肌瘤可能会影响妊娠,建议孕前咨询医生,必要时先行治疗。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