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李友佳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正上演“华丽蜕变”——在降糖的同时,还显示出良好的心血管和肾脏安全性。GLP-1RA通过发挥调节血糖、保护血管、修复肾脏、控制体重的作用,实现糖尿病治疗从“单点控糖”到“代谢综合管理”的跨越,为患者勾勒全新健康蓝图。
分型适配多维调节代谢
GLP-1RA是个“家族军团”,按照分子结构、作用时长可分为不同类别。短效制剂以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为代表,需要每日注射,其中利拉鲁肽具有保护心脏作用,是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经典选择。长效周制剂以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为代表,需要每周注射,这两种药物凭借“每周注射1次的便利性+兼顾心肾的保护作用”,成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治疗的新选择。这些药物推动GLP-1RA从“降糖药”进阶为“代谢健康全能管家”。
调节血糖 GLP-1RA在血糖升高时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适用于餐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可安全高效降低血糖。
保护心脏 LEADER研究证实,用利拉鲁肽者,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降低。利拉鲁肽因具有温和的血糖调节特性和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帮助患者减少因血糖波动引起的心肌损伤,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衰患者。
保护肾脏 度拉糖肽可改善肾脏血流,减轻炎症损伤,延缓肾病进展。REWIND研究显示,用度拉糖肽者,肾病恶化风险降低、尿蛋白显著减少。司美格鲁肽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成人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恶化、肾衰竭(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风险。
控制体重 GLP-1RA可向大脑传递饱腹信号,同时延缓胃排空,双路径控制体重。
靶点进阶强效改善代谢
基于GLP-1通路的靶点升级,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诞生。替尔泊肽可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受体,GLP-1通路延续代谢获益,GIP受体促脂肪燃烧、强力抑食,实现“1+1>2”协同。该药适用于传统GLP-1RA疗效不佳、体重指数(BMI)≥35kg/m2的重度肥胖糖尿病患者或需要快速改善代谢状态人群。但该药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使用时应遵循“2.5mg/周起始,每4周递增”剂量策略。三靶点药物瑞他鲁肽,在双靶点基础上增加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形成三重调控机制。GCGR作用于肝脏,促进肝脏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少甘油三酯合成,减少肝脏脂肪沉积,直击脂肪肝病理核心。但目前该药尚处于研发阶段。
总之,基础版GLP-1RA(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是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的首选,护心保肾证据扎实,安全性较高。升级版GLP-1RA(替尔泊肽)凭借降糖减重优势,成为传统治疗失败或重度肥胖人群的“进阶之选”。瑞他鲁肽瞄准复杂代谢性疾病,待上市后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使用时应避免盲目追“新”,传统GLP-1RA仍是有糖尿病合并症患者的基础选择,替尔泊肽比较适合有特定需求人群。从单靶点到三靶点的进化,本质是更精准地修复人体代谢网络,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安全护航遵循用药原则
GLP-1RA虽好,使用时也应遵循安全用药原则,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禁忌证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使用GLP-1RA应遵循“渐进+规范”原则,严格遵医嘱使用。如果患者使用GLP-1RA后出现胃肠道反应,患者可以含姜片或服用维生素B6;如果患者身体不适持续2周或频繁呕吐,应及时就医,遵医嘱减量或停药处理。如果患者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效果不佳(空腹血糖>7mmol/L或减重<5%),可换用替尔泊肽。换用替尔泊肽无须间隔,停用司美格鲁肽后次日即可使用替尔泊肽。另外,患者应在腹部、大腿、上臂部位轮换进行注射操作,避免局部脂肪增生,保障药物吸收。
部分特殊人群不能使用GLP-1RA。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家族史患者、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患者及孕妇、哺乳期女性,严格禁用GLP-1RA。有胰腺炎病史患者在用药期间,若出现腹痛放射至背部、血淀粉酶升高3倍以上,应立即停药;胃轻瘫患者应避免使用替尔泊肽;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分级合理用药。因此,患者在用药前应检查甲状腺B超、肾功能等;用药期间监测体重、血糖、血压、心率;用药后每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每年评估肾功能;另外,需要每6个月检查1次甲状腺功能,尤其是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警惕甲状腺结节变化。
使用GLP-1RA还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GLP-1RA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患者使用时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其他口服药物的服用时间与替尔泊肽的注射时间应间隔1小时,以免胃排空延迟而影响药物吸收。
从单靶点守护到多靶点突破,GLP-1RA为糖尿病治疗打开新窗口。但无论选择哪种药物,安全用药的核心原则始终不变:选对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药物,不盲目追求“最新最强”)、用对量(遵循剂量递增规则,给身体适应时间)、守住线(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定期监测关键指标)。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