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安全用药
PDF版下载   
2025年07月29日

毒蛇咬伤高发季 科学应对是关键

抗蛇毒血清——毒蛇咬伤的“靶向解药”

中国医药报 04版安全用药
2025年07月29日

5~8月是蛇类活动高峰期,人们在户外活动或日常劳作中,可能出现不慎被蛇咬伤的情况。蛇咬伤不仅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痛,若救治不及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掌握科学的蛇咬伤救治与防护知识,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在蛇咬伤的救治中,抗蛇毒血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张萍

靶向制敌

探索抗毒智慧

抗蛇毒血清是一种特异性生物制品,含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堪称一场精妙的“生物战争”。当抗蛇毒血清被注入人体后,其中的抗体就像训练有素的“战士”,能够精准识别蛇毒中的毒素分子,并与之迅速结合,形成抗体-毒素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失去毒性,无法对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会将这些复合物清除,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抗蛇毒血清的制作过程充满了智慧与科学。首先,科研人员会选取少量特定毒蛇的毒液,经过处理后,注射到马、羊等动物体内。动物的免疫系统在识别到毒液中的毒素后,会启动防御机制,产生相应的抗体。科研人员采集这些动物的血液,经过复杂的分离、纯化,最终提取出含有高浓度抗体的血清成分。

不同种类的毒蛇,产生的毒素成分也有所不同。比如,眼镜蛇的毒液以神经毒素为主,会攻击人体的神经系统,导致呼吸肌麻痹;五步蛇的毒液能破坏人体的血液系统,引发伤口流血不止、皮肤紫癜、急性肾衰竭等。

因此,针对不同毒蛇,需要专门研制对应的抗蛇毒血清,如抗眼镜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蝮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以实现精准解毒。

及时用药

了解使用原则

在蛇咬伤的救治中,抗蛇毒血清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一旦被毒蛇咬伤,在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如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去除受伤部位的束缚物等)后,患者应尽快前往医院注射抗蛇毒血清。越早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效果越好。

使用抗蛇毒血清需要注意类型选择和使用剂量。针对特定毒蛇,如眼镜蛇、五步蛇、蝮蛇、银环蛇,可使用对应的抗蛇毒血清;而对于无特异性抗蛇毒血清的蛇咬伤,可以通过联合使用同类或抗相似毒性的抗蛇毒血清来达到治疗目的。在使用剂量方面,剂量不足可能无法有效中和毒素,导致治疗失败;剂量过大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总之,抗蛇毒血清的使用原则为:尽早足量、及时追加、同种专一、异种联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毒蛇种类、中毒程度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血清虽好

也有潜在风险

虽然抗蛇毒血清是解蛇毒的关键药物,但也存在一定的使用风险。抗蛇毒血清是由动物血清制成,对于人体来说,属于“异种蛋白”,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使用抗蛇毒血清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恶心、呕吐、身体疼痛、畏寒、发热、血压下降,甚至过敏性休克,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分钟至几个小时内。患者还可能出现血清病,表现为发热、皮疹、瘙痒、乏力、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多发生于用药5~20天(平均7天)后。

为了降低使用风险,在注射抗蛇毒血清前,患者通常需要提前进行皮试,以检测身体是否对血清过敏。但即使皮试结果为阴性,仍无法预测潜在的过敏风险。

因此,在注射抗蛇毒血清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采取抗过敏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血清病症状,一般通过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作者单位:上海市同仁医院)

延伸阅读

正确处理蛇咬伤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被蛇咬伤,我们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移位 离开现场,让被咬伤部位保持在低于心脏的水平,可延缓蛇毒吸收。如果蛇咬住身体不放,可用棍棒或其他工具促使其离开;如果是在水中被蛇咬伤,应立即转移到岸边或船上。

冷静 被蛇咬伤后,应保持冷静,不可剧烈运动。受伤后不可喝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否则会加速蛇毒吸收和扩散。

去除束缚物 去除被咬伤部位的各种束缚物,如戒指、手镯、脚链、手表等,以免因后续肿胀导致束缚物无法取下,加重局部损害。

绑扎 用身边可利用的橡皮筋、绳、布条、草藤等,在伤口近心端上一关节处进行绑扎。注意不能勒得过紧,以免影响血液供应,每半小时至1小时松开3分钟。

清洗 在绑扎后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残留的毒液。

就医 尽快前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疗机构接受救治。

此外,我们在平时也应做好个人防护。在蛇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如草丛、树林、山区等地,应穿着长袖长裤、高帮鞋,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外。在露营时,应选择空旷、干燥的地方搭建帐篷,远离水源和杂草丛生的区域;在夜间行走时,可以使用手电筒照亮前方道路,避免踩到蛇。同时,避免主动招惹蛇,看到蛇时不要惊慌,也不要试图捕捉或驱赶,应缓慢后退,保持安全距离,让蛇自行离开。(药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