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产业链
PDF版下载   
2025年07月17日

手术机器人赛道火热背后的危与机

中国医药报 07版产业链
2025年07月17日

危机渐显 多重因素导致行业冰火两重天

□ 张靖

今年1—5月,我国手术机器人中标150台,同比增长82.9%。增速放缓一年之后,手术机器人市场终于再度繁荣。

但是,火热的市场下,也有“主动出售、破产清算”的消息:6月初,英国手术机器人企业CMR  Surgical宣布“寻求出售机会”。而就在两个月前,该公司刚刚完成超过2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用于核心产品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全球市场的推广。几乎在同一时间,我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企业微亚医疗被破产拍卖。据了解,该公司曾获数千万元融资,其研发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动物试验,并于2023年初启动临床试验。

一边是市场火热,一边是破产清算。近年来,手术机器人繁荣市场下的危机逐渐显露,受产品同质化等5方面因素影响,许多手术机器人企业发展受阻,甚至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第一,产品同质化导致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手术机器人行业高度内卷,每个手术机器人细分市场均有大量国内企业参与竞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中旬,我国有16款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超50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10余款穿刺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

第二,融资金额及数量锐减,部分未获得商业化收入的手术机器人企业陷入资金危机。

2020年至2022年,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分别完成27笔、30笔、29笔融资。虽然手术机器人行业技术门槛较高,但是随着海量资金涌入,大批创新企业入局,手术机器人赛道也变得拥挤。2022年后,资本市场回归理性。2024年,手术机器人行业仅完成9笔融资。可以预见,当融资金额和数量均减少,仍未获得商业化收入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将陷入资金危机。

第三,部分手术机器人仅能用于简单病变治疗,并未凸显真正的临床应用价值。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张毅曾表示:“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冠脉介入手术机器人对冠脉手术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冠脉手术机器人还远远不能应对冠脉复杂手术的操作。”虽然张毅也肯定了冠脉介入手术机器人在技术突破后,可以在具体病变操作中利用机器手臂的优势帮助术者,但是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第四,“价格战”并没有带来理想的销量增长。

目前,微创医疗、思哲睿、精锋医疗等企业推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均已实现商业化装机。为了加速突破市场,部分企业打起“价格战”。但“价格战”并未动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地位。国内医院对手术机器人的价格敏感度没有想象中的高,医院更看重的是手术机器人产品性能和品质。

第五,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受政策和宏观环境影响较大。

2024年,受招投标放缓等因素影响,手术机器人市场出现阶段性承压。今年以来,随着招投标工作恢复、市场需求释放,手术机器人市场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如天智航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5858万元,同比增长102.40%。

总的来看,部分手术机器人企业走入破产清算阶段,主要因为竞争者多,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同时,手术机器人研发周期较长,相关企业在资本高峰期完成融资后,难以快速进入商业化阶段获得商业化收入,也是导致部分手术机器人企业不得不面临破产清算的原因之一。而产品获批上市、获得商业化签单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则有望依靠先发优势、市场推广及渠道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等,率先获得商业化收入,验证商业模式,得到更多投资人的支持,并以融资资金加速拓展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

破局有道 企业多点发力打开市场天花板

对于近年来因多重因素造成的手术机器人行业危局,一些企业正在尝试通过技术创新、加速出海、拓展基层市场等举措积极应对,寻求破局之道。

探索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目前,手术机器人企业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

融合AI技术

将AI技术用于手术机器人,可推动机器人辅助手术更微创、更智能,并向自主化方向发展。目前,奥朋医疗、微创医疗、天智航、精锋医疗、卓业医疗等企业均已布局或已有手术机器人产品融合AI技术。

以精锋医疗的支气管镜操作控制系统为例,该产品配置了AI导航、超柔性机械臂和机器人操控技术,可使用操作手柄控制机器人支气管镜沿着术前规划的路径前进到外周目标,实现肺部深处病灶的精准诊疗。

同时,也有企业或机构与掌握领先AI技术的企业合作,打造AI手术机器人。例如,佗道医疗与华为云签署合作协议,围绕手术机器人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智慧医疗技术创新;武汉市中心医院与推想医疗合作,计划开发AI手术机器人,打造数智化手术示范基地。

采用创新设计

部分手术机器人品牌在设计上进行创新,以降低产品成本,使更多医院“买得起、用得起”。例如,瑞龙外科的胸腹腔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采用分体式结构与模块化设计,医院可根据需求选配台车数量及型号,并且不需要改造场地即可快速部署。该产品还能兼容传统腹腔镜器械,进一步降低了采购成本。

结合5G远程技术

远程机器人技术有助于推动优质医疗惠及更多患者。截至目前,微创医疗、天智航、精锋医疗、术锐医疗、卓业医疗等企业均已开始探索远程手术机器人研发。

今年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了微创医疗胸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的变更注册申请,新增远程功能。该产品建立了跨洲际远程手术网络体系,覆盖103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首个获批的5G远程手术机器人。

扩展适应证范围

一直以来,大多数手术机器人主要适用于一个科室或一个适应证,临床应用范围较小,极大地限制了医疗机构的采购意愿。近年来,单个手术机器人设备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

例如,今年5月,术锐医疗将胸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原名为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的适用范围变更为“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通外科、胸外科肺部腔镜手术操作”,将应用领域拓展至四大外科。

此外,刚刚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的柳叶刀机器人也计划将资金用于推动跨科室手术机器人创新及国产化进程。

开展高难度术式

四级手术是外科手术中难度最大、过程最复杂、风险级别最高的手术,对术者有极高要求。目前,一些企业已逐步将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四级手术,帮助术者降低操作难度,提升手术安全性,增加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价值。以精锋医疗为例,截至今年5月底,其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量累计突破8000例,其中四级高难度手术达到7760例,占比达97%。

越来越多的手术机器人企业正联合医疗机构开展更多高难度术式探索。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章一新教授团队使用昂泰微精研发的显微手术机器人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复杂肘部肿瘤根治重建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问汉教授团队使用康多机器人完成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布局海外市场

为应对国内市场的内卷化竞争,许多手术机器人企业正在布局出海,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凭借海内外市场双线并行的策略,微创医疗2024年手术机器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6%,其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

新签订单39台,其中国际市场获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了强劲助力。

精锋医疗也在加速国际化战略布局。今年3月,精锋医疗与波兰医疗集团Meden-Inmed合作,在波兰华沙成立精锋医疗欧洲首家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该中心将承担技术培训、临床示范与学术交流三大核心职能。同时,精锋医疗还与泌尿外科医疗器械公司Dornier MedTech达成合作,依托Dornier  MedTech成熟的网络渠道等支持体系,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推广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此前,精锋医疗还与埃及医疗保健管理局在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和培训、机器人远程手术系统开发及利用等方面达成合作。

此外,柏惠维康、术锐医疗、天智航、歌锐科技等多家手术机器人企业也在加速出海。

下沉基层医院

近年来,手术机器人企业开始拓展县级医院市场。产品创新带来采购成本下降,减轻了县级医院的支付压力;配备AI技术与远程机器人技术,解决了县级医院专业医生短缺等问题。此种情况下,部分县级医院开始产生采购手术机器人的意愿。

例如,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广东省广宁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院采购腔镜手术机器人;贵州省岑巩县人民医院、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等采购骨科手术机器人;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等采购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其中,广宁县人民医院、惠东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院采购的手术机器人配备有远程机器人技术,并已完成当地首例远程机器人手术。广宁县的首例远程手术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相关团队完成;惠东县的首例“5G+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盛璞义教授团队辅助完成。

随着手术机器人落地基层,县级医院也可开展更高难度的术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使患者可在“家门口”享受到千里之外的优质资源。例如,重庆市大足区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后,逐步攻克心脏瓣膜置换、纵隔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术式。以往需要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的复杂病例,如今在大足区内即可完成诊疗,减轻了当地及周边区县患者的诊疗负担。

在产品创新、加速出海、落地基层等举措推动下,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有望进一步打开市场天花板,提升市场增速。

(作者单位:动脉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