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安全用药
PDF版下载   
2025年07月15日

一字之差区别大 盲目使用有风险

碘伏和碘酒,伤口消毒该选谁

中国医药报 04版安全用药
2025年07月15日

□ 殷瑛

碘伏和碘酒都是含碘消毒剂,正确选择消毒剂对于清洁伤口至关重要。了解碘伏和碘酒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正确选择消毒剂,避免误用带来的伤害。

多重狙击

解析作用机制

碘伏和碘酒的核心杀菌成分都是碘元素及其活性形式。碘以游离态或络合态存在时,凭借强氧化性破坏微生物细胞壁、使蛋白质变性并干扰核酸功能,形成三重杀菌机制。

氧化破坏 碘具有强氧化性,能直接氧化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上的巯基、氨基等关键基团,通过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进而影响其生理功能,最终导致微生物死亡。

蛋白质变性 碘与菌体蛋白质(包括酶)结合,使其发生不可逆的变性、沉淀,导致微生物死亡。

破坏核酸 碘能渗透至微生物内部,干扰微生物DNA/RNA的合成。

精准匹配

找准应用场景

碘伏与碘酒,一字之差,虽都可用于伤口消毒,应用场景却有所不同。

作为伤口消毒的“主力军”与“多面手”,碘伏的优势在于缓释机制,其持续释放的特性提供了较持久的抗菌作用。碘伏在水溶液中逐渐解离,持续释放出低浓度的有效碘,既能维持长时间的有效杀菌浓度,又避免了局部碘浓度过高带来的刺激性和毒性。正是因为碘伏具有刺激性小、疼痛感轻微、使用方便安全的特点,所以可用于新鲜伤口(包括擦伤、切割伤、烧伤、烫伤)、手术切口及创面、皮肤黏膜交界处(如会阴部)消毒。但消毒口腔、鼻腔、阴道黏膜时,需要使用专用低浓度黏膜消毒型碘伏。新生儿脐带消毒,首选碘伏,可避免酒精刺激和吸收风险。

碘酒就像特定场景下的“特种兵”,依靠高浓度的游离碘和酒精的协同作用,实现快速强力杀菌,主要用于完整、无破损皮肤的消毒。但是碘酒的刺激性更强,皮肤、黏膜、创面有破损者,对碘或酒精过敏者,伤口面积较大者以及新生儿、婴幼儿严禁使用碘酒。需要注意的是,用碘酒消毒皮肤后,必须脱碘。脱碘就是使用75%的酒精对碘酒涂擦部位再次进行涂擦,这样可以将碘酒的颜色洗去,去除残留碘,避免灼伤。

关注细节

确保使用安全

消毒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细节需要关注。若忽视个体差异与使用保存规范,可能埋下健康隐患。使用碘伏或碘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警惕过敏 首次使用碘伏或碘酒可进行皮试,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甚至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一旦出现过敏症状,严禁继续使用。

关注甲状腺功能 长期大面积使用碘制剂(尤其是碘酒)可能导致碘过度吸收,影响甲状腺功能,进而引起甲亢、甲减。孕妇、哺乳期妇女、甲状腺疾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一般来说,常规伤口消毒碘吸收量极小,不必过度担心。

正确使用 从正规渠道购买碘伏或碘酒,了解其浓度与具体用途,切勿自行稀释或浓缩。另外,避免与红药水(汞溴红)同时使用,以免生成有毒的碘化汞。通常也不建议与其他消毒剂混合使用。

科学保存 碘伏光照后易分解失效,然后药物颜色变浅或变为无色;碘酒易挥发失效。因此,二者都需要密闭、避光、置于阴凉处保存。药物失效后应及时丢弃,不可继续使用。

消毒只是伤口处理的一个环节。用碘伏和碘酒消毒不能代替清创缝合等医疗处置,对于严重污染、深大、有异物存留或动物咬伤的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并及时就医比单纯消毒更重要。

碘伏以温和、安全、广谱、便捷的特点,成为常规伤口消毒,尤其是开放性创面消毒的首选,日常出现的擦伤、切割伤等小伤口均可使用碘伏。优先选择独立包装的碘伏棉签、碘伏棉球或小瓶装的碘伏。因为独立包装能最大限度保证每次使用前的无菌状态,避免大瓶装的碘伏开封后反复使用造成的污染。碘酒虽可用于完整皮肤消毒,但其刺激性强,使用起来较为复杂(需要脱碘),存在酒精过敏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与临床中并不常用。(作者单位: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延伸阅读

伤口护理小常识

科学护理伤口是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正确护理伤口。

合理饮食 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花椒等可能刺激局部血管扩张,使伤口红肿、疼痛加剧。

保持伤口通风干燥 避免长时间包裹不透气的敷料,尤其是在夏季,以免滋生细菌。若伤口沾水,要及时用干净棉签吸干并再次消毒。

选择合适衣物 尽量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伤口部位摩擦。若伤口在脚踝等部位,可在敷料外包裹软质护垫以更好保护伤口。

避免抓挠伤口 伤口在愈合时,我们可能感到瘙痒,这是组织修复的正常现象。我们可以轻拍伤口周围皮肤或冷敷缓解,切勿用指甲抓挠。

密切观察敷料状态 若发现敷料被渗出液浸透、沾染污物或移位,需要立即更换。一般来说,浅表伤口可每日更换一次敷料,深度伤口应遵循医嘱定时更换。拆除敷料时,应轻轻从伤口边缘向中心揭开,若敷料与伤口粘连,可用生理盐水浸湿后缓慢移除,避免撕扯造成二次损伤。

关注异常情况 若伤口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或渗出液呈黄绿色、带异味,或身体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另外,多数伤口可在3~7天内结痂,若伤口超过2周仍未结痂或痂皮反复脱落,可能与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疾病有关,也需要及时就医。(药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