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
图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 |
□ 本报实习记者 常锐博
日前,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在北京召开。会上,全球各界代表围绕“多元合作:创造消除和治愈的奇迹”展开深度对话。其中,乙肝功能性治愈取得的突破进展以及“中国经验”在全球乙肝防治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政策引导、药物创新和诊疗体系革新的推动下,我国乙肝新发感染率大幅下降。”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指出,“乙肝功能性治愈研究已取得突破进展,未来我们要继续在早筛早诊、患者全程管理与多学科合作等领域发力,加速消除乙肝危害。”
乙肝防治进入“存量时代”
“增量很少,存量巨大。”侯金林用八个字来概括我国乙肝的发病现状。
尽管乙肝新发感染率大幅下降,但我国旧有的感染者数量庞大;而且,《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指出,我国慢性乙肝诊断率为22%,治疗率为15%,距离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6年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目标(2030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已进入乙肝的‘存量时代’,乙肝诊疗现状依旧严峻。”侯金林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乙肝的症状往往十分隐匿,如果没有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极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重大疾病,大幅增加治疗难度和患者负担。“我国每年差不多有40万肝癌发病人群,其中80%与乙肝相关。”侯金林强调,提高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已成为防治乙肝的当务之急。
乙肝防治“中国经验”
过去30年,我国在乙肝防控领域作出了许多努力。1992年,原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实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由被接种者承担疫苗和注射费用。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乙肝疫苗为免费,被接种者仅承担注射费用。2005年,我国政府将乙肝和艾滋病、结核、血吸虫病列为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新生儿全部实施乙肝疫苗免费接种。《2024年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最新报告:现状、变化轨迹与挑战》显示,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6%,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5.6%。同时,我国乙肝新感染人数大幅下降,母婴传播率显著下降至0.23%,防控取得重大突破。
在乙肝筛查和诊断方面,我国也在逐渐加大力度,探索向“筛查—诊断—治愈”全周期管理、多学科协作模式的路径转变。据悉,广东、福建等省份相继开展大规模乙肝筛查计划,福建省到2024年已完成200万人的筛查量;广东省预计在2026年底完成不低于1400万人的筛查。
侯金林表示:“在治疗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末首个抗病毒药物问世,到现在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已经能够有效控制乙肝病毒复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探索乙肝治疗新目标
尽管实践证明乙肝可防可控可治,但侯金林认为目前的治疗手段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当前的抗病毒药物可能需要患者长期甚至终身服用,不仅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治疗信心,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
随着对乙肝病毒研究的深入,乙肝治疗目标也从单纯抑制病毒转向功能性治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指出,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功能性治愈。
“所谓功能性治愈,通常指乙肝患者停止抗病毒治疗24周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阴性,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出现,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侯金林介绍道,功能性治愈意味着患者停药后病毒持续受控,患肝硬化、肝癌等风险显著降低。
在侯金林看来,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不仅能够减轻患者负担,也为实现WHO的2030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功能性治愈为治疗乙肝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侯金林表示,近年来,治疗乙肝的创新药物研发进展迅速,包括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在内的多种新型技术路线也已在功能性治愈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乐观估计,到2026年底或2027年,国内外可能有上市的全新药物,使得乙肝功能性治愈从梦想变成现实。”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