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医药专刊 产业·企业
PDF版下载   
2025年02月06日

先行先试不断推进 封关运作红利凸显

海南自贸港以高水平开放引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医药报 03版医药专刊 产业·企业
2025年02月06日

□ 李辉

随着海南先行先试政策的不断推进,医药产业在海南自贸港蓬勃发展。

优势突出

医药产业更好落地

海南自贸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其独特的优势为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相较于其他自贸区,海南自贸港拥有更高的战略定位、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海南自贸港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医药产业落地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此设立生产基地,进而带动海南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

海南拥有多个深水港,加之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产品出口到欧洲、非洲、东南亚地区等海外市场拥有显著的优势,成为对外贸易的理想之地。201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下简称乐城先行区),并赋予其含金量极高的九条优惠政策,可概括为“四个特许”: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国际交流。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又先后赋予乐城先行区一系列的特殊优惠政策。先行先试政策助力海南旅游、医疗、康养产业发展。

2025年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还将带来显著的关税优势。一是零关税政策,除特定目录内的商品外,大多数进口商品可以享受零关税的优惠。二是加工增值免关税,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这为在海南进行加工制造(如药材加工进口)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产业升级和价值链延伸。

进出口额增长

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海南自贸港医药进出口总额4.2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出口额1.92亿美元,同比增长50.9%;进口额2.32亿美元,同比增长0.2%。按产品类别看,西药类产品占比最高,接近70%;医疗器械类产品次之,占比26%;中药类产品占比4%。西成药、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的进口额不断创新高。西成药进口额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占西药进口总额的73%;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进口额4512万美元,同比增长110%,占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70%。

海南先行先试政策的不断推进,吸引了很多跨国药械企业进入当地。截至2024年10月9日,乐城先行区共落地特许药械441种。

得益于对海南自贸港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逐步落实,海南本地的医药加工产业迅速发展,并开展出口贸易。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海南西药和医疗器械出口额分别为1.39亿美元和4555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8.9%和480%。

制定战略

强化产业集群效应

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笔者认为海南自贸港的产业结构需从以旅游业为主导,逐步转型为制造业与旅游业并重的发展模式。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海南自贸港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强化产业集群效应,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为海南“两品一械”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动,不仅能够促进“两品一械”产业的国内加工与国际出口双向繁荣,还能构建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借鉴国际经验,吸引企业落地 海南自贸港可借鉴爱尔兰等国的成功经验,吸引企业落地。比如,爱尔兰依靠优惠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吸引企业在爱尔兰建厂发展;海南自贸港除了关税优势外,对落地海南的鼓励类产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等税收减免政策,对企业落地海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爱尔兰作为欧盟成员国,生产的药品可以无障碍进入美国和欧盟单一市场,为其药品出口提供了便利;同样,海南自贸港先行先试政策加速外企医疗创新成果在我国注册。如今的爱尔兰吸引了辉瑞、强生、罗氏、诺华、艾伯维等多家医药企业投资设厂。随着封关运作等系列政策的推进,海南自贸港将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落地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必将吸引更多国内企业在此设立加工基地,辐射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

利用政策红利,打造医药高地 各种政策支持为海南自贸港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特许医疗、特许经营、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等政策,促进国际创新药械产品更快进入国内市场。先行先试政策也吸引了一批国际化医疗技术服务企业落地,激发了医药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医药产业在海南自贸港聚集发展。这也为“两品一械”产业监管创新和尝试提供了沃土。同时,更多政策也在不断推进落实中。2024年9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不仅放宽了医疗领域的外资市场准入,还明确了外资企业在海南自贸港等地从事前沿医疗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权利,其产品更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这不仅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也为产业落地发展、吸引外资与优秀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海南自贸港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加工后再出口(再进口)的港湾。例如,广东、浙江是化妆品原料供应企业的聚集区,可以便捷地将原料运输到海南,享受海南加工厂的一些税收优惠,加工处理后的成品可以快速出口海外市场。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对海南自贸港的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增加了化妆品企业在海南落地数量。2020—2022年,每年海口新增化妆品企业的数量都以3~4倍的速度快速增长,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政策支持国内采购原料在海南加工增值的产业。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监管效能 封关运作为海南进出口贸易注入活力,先行先试政策使得海南走在改革的前列。一方面,海南自贸港的开放需要经验丰富的海关及药监队伍胜任相应的监管工作,要求监管团队具有国际化视野,满足国际化监管需求。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的各种政策对产业的虹吸效应,也要求监管部门配备足够的人手,完成快速增长的海关检验检疫工作,应对越来越多的药监检查任务。未来海南自贸港应更紧密结合《“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培养,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加大对南海育才项目、南海新星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培养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构建产业生态,实现协同发展 促进海南医药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商协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政策制定并提供资金保障;药监、海关部门需不断提升监管、检验检疫能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行业商协会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与合作共赢。唯有如此,“两品一械”企业才能更快落地海南,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助推海南自贸港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