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赵扬
孩子长时间地反复咳嗽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百日咳作为一种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且低月龄婴儿发展成重症的危险性更高。那么,百日咳究竟是什么样的疾病,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呢?
何为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个月。百日咳在疾病早期很像感冒,一般表现为单声咳,一些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低热。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我国百日咳病例多出现在夏秋季,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儿。
百日咳鲍特菌呈短杆状或椭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其为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值为6.8~7.0。百日咳鲍特菌在干燥的尘埃中能存活3天,但对一般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6℃ 30分钟、日照1小时均可致死。
百日咳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也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在百白破疫苗高覆盖率国家,百日咳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974年百白破疫苗被纳入全球扩大免疫规划以来,全球3剂次百白破疫苗接种率维持在80%以上,百日咳发病率明显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疫苗高覆盖率国家,百日咳发病率在保持多年低水平后再次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暴发性疫情,国际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百日咳再现”。我国在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前,百日咳每2~5年流行一次。自1978年我国将百白破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来,百日咳发病率大幅下降。
病期不同症状有所不同
百日咳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7~10天,典型的百日咳患者病程长约6~8周,可分为3个阶段,即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
卡他期 一般为1~2周。患者最初的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除咳嗽外,还有流涕、打喷嚏、低热、流泪、乏力等其他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干咳。当其他症状逐渐消失时,咳嗽会逐渐加重呈痉咳状,日轻夜重。此期血常规等化验指标一般都正常,医生很难单纯从临床症状上区分百日咳和普通感冒,如不详细询问接触史并进行相关检查常常容易漏诊。
痉咳期 一般为2~6周,也可为数天至2个多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此期患者的临床特征。情绪波动、进食、受凉、烟熏、进行咽部检查等均可诱发痉咳。发作时咳嗽成串出现,咳10余声或数10声,直到咳出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后,伴随着深长吸气,发出类似鸡鸣样的吸气吼声。患者剧烈咳嗽时,可有颜面潮红、口唇发绀、大小便失禁,同时双手握拳、屈肘、双眼圆睁、头向前倾、涕泪交流、张口伸舌等,表情极其痛苦。轻者1日数次,重者1日数十次,多发生在夜间。
部分患者因胸腔压力增高影响颈静脉回流,出现颈静脉怒张。痉咳频繁的患者还可出现面部水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可引起球结膜下出血、鼻出血,主要表现为局部散在的出血点或瘀斑。还有部分患者在痉咳时将舌外伸,舌系带与下前牙摩擦而引起舌系带溃疡。剧烈咳嗽后出现呕吐的症状多见于3月龄以上的患儿,而呼吸暂停等症状多见于3月龄以下的患儿。此外,重症百日咳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多见于6月龄以下的婴儿,其中未进行百白破疫苗接种的婴儿占多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支气管肺炎,甚至出现肺不张、肺气肿、皮下气肿、百日咳脑病。新生儿常无典型痉咳,往往咳嗽数声后即出现屏气、发绀,容易导致窒息、惊厥。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可致死亡。死亡患儿多伴有肺动脉高压、循环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此期血常规多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达到20×109/L~50×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多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
痉咳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突出,有助于医生将百日咳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普通感冒、支气管炎多表现为单声咳,咳嗽数声后便可缓解,咳痰明显,无痉咳。过敏性咳嗽可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与接触过敏原有关,咳嗽时间较长。
恢复期 一般为2~3周。恢复期患者的咳嗽程度减轻、次数减少,一般无痉咳发作。但患者如果受到浓烟刺激,可再次出现痉咳。当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时,病程持续时间更长。
从三方面做好预防
百日咳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做好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百日咳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控制传染源 在百日咳流行季节,确诊患者应立即隔离至发病后40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观察至少3周,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及时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对百日咳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但有资料显示,随着疫苗免疫后时间的推移,疫苗的保护效果逐渐减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个人防护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