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黄涛
贝母是百合科植物,入药部分是其鳞茎,可分为川贝、浙贝等。称其为贝,是因为贝母的外形似贝壳。《本草经集注》说,贝母形似聚贝子。
川贝以主产于四川阿坝松潘的松贝为最优,其外形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又称“怀中抱月”。川贝的主要作用是润肺散结、止嗽化痰。《神农本草经》中称其能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现代常被用于治疗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喉痹、乳痈等病症。
在药店里可以买到专门研磨成粉的川贝粉,每支2克。对于不愿意喝汤药的儿童,家长可以煮川贝梨汤给患儿喝。具体做法是:取一枚梨(鸭梨或红梨均可),在柄处削去上盖,用小匙挖去梨核,将一支川贝粉放入其中,再放入适量冰糖,盖上带柄的上盖并用牙签固定好。将梨放入碗中,隔水蒸15分钟左右,用筷子戳一下,待梨子软烂,即可关火。儿童吃梨喝汤时,冰糖加上梨汤的甜味,完全可以掩盖川贝粉轻微的苦味。这种好喝又能治病的“糖水”深受小朋友们的欢迎。
另一种用川贝制成的有甜味的药——蜜炼川贝枇杷膏,早在清代就已畅销北京城。蜜炼川贝枇杷膏适合久咳气阴两虚的患者,并不适合急性外感性咳嗽。这个药的方子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所拟。当时有位名叫杨谨的县令侍母至孝,其母久病未愈,缠绵数载。杨谨跋山涉水、千里求医,迎叶天士过府诊病。叶天士便以川贝、桔梗、枇杷及蜂蜜等炼制成川贝枇杷膏,让杨母每晚服用一匙,最终痼疾得除。
除了川贝外,还有种贝母,药性作用也强,名浙贝,也叫象贝。在《神农本草经》等典籍中,只提到贝母而不提川贝、浙贝的区别。从明代开始,才开始对川贝、浙贝进行区分。浙贝在治疗效果上和川贝有许多相似之处。一般来说,浙贝苦寒之性略强,常用于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治疗乳痈、疖肿等效果较好。由于浙贝开泻的功能更强一些,少了川贝母的润肺之功,所以不适合长时间或者日常使用。在川贝枇杷膏这样需要久服的滋阴润肺药中,一定要用川贝而不能用浙贝。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