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产经观察
PDF版下载   
2021年09月15日

我国原料药产业再现产能过剩隐忧(上)

中国医药报 04版产经观察
2021年09月15日

□ 朱仁宗

近十几年来,国内原料药产业一直受到产能过剩的困扰,相关产品市场价格一路走低,导致生产厂家纷纷低价竞销,甚至将价格战打到了国际市场,导致我国企业产品出口微利甚至亏损,对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实际上,2015年之后,在环保安全监管等政策的引导下,原料药产能过剩的情况一度有所缓解。但2019年以来,原料药产能又有逐步放大的趋势,隐忧再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凸显原料药产能过剩一度缓解

近年来,在环保安全监管政策趋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共同作用下,国内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工艺落后的原料药产能被逐渐淘汰,产能集中度有所提升。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监管统计年报,相比于2015年,我国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数量在2016年骤减约900家,多为因环保安全监管关停或停产搬迁的原料药企业。此后几年,企业数量逐渐有所恢复。在此背景下,2018年,我国化学药品原料药产量和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均有明显下降,分别同比下降35%和23%(近几年我国化学药品原料药产量及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情况详见图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原料药产品价值和行业利润率逐渐回升,利润率从2015年的7.6%逐年回升至2020年的13.3%(详见图2)。近年来,原料药企业业绩纷纷转好——很多原料药上市公司年报显示扭亏为盈或盈利大增,中小型原料药企业也大都表示经营状况逐年向好。产能过剩的阴霾似乎已成为过去。

产能过剩卷土重来原料药出口均价大幅下跌

事实上,悬在我国原料药产业头顶的产能过剩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没有消失过,出口低价竞销的现象不时在一些品种上出现。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出口均价在经历多年低迷后,在2018年底涨至5.93美元/公斤的阶段新高,但随后逐步下行,并于2020年初跌至4.11美元/公斤,区间跌幅达31%;阿莫西林三水酸出口均价于2017年初触底,2018年最高涨至26美元/公斤,但在2020年初跌至20美元/公斤,区间跌幅为23%;6-APA出口均价从2018年8月最高的29.58美元/公斤,跌至2020年1月最低的17.56美元/公斤,区间跌幅超过40%;维生素C出口均价从2018年初的7.17美元/公斤,最低跌至2020年初的2.87美元/公斤,区间跌幅高达60%。

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原料药产量下降对市场的影响得到充分体现,上述品种的出口价格基本都是在2018年达到了阶段性高点,但随后出现下跌走势,并在2020年初见底。如果不是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全球原料药供需平衡,并在我国较好控制住疫情的前提下对原料药出口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刺激,那么上述原料药品种的出口价格很可能继续下跌或在低位徘徊。实际上,即便是受到正向刺激,上述品种的出口价格也仅在去年第二、三季度小幅反弹,直到第四季度才在全球大宗原料和跨境物流大幅涨价的带动下进入了主升通道。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来国内外原料药产能都有逐步放大的趋势。未来全球原料药产能过剩几乎成为必然,这也会对我国原料药出口带来深远影响。

多重因素轮番助推国内原料药扩产项目密集推出

自2019年以来,国内原料药企业密集推出新建或扩建原料药产能项目,推动我国原料药产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据估计,两年多来,我国药企设立的新建或扩建原料药项目多达上百个。

驱动企业新建或扩建原料药产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制药企业出于规模化效益或上下游协同的考虑(这种情况最为常见)。近年来,原料药销售利润的增加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信心,原料药企业在对未来市场增长预期良好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通过扩建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同时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制剂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原料药价格波动、品质差异等因素对制剂业务的影响,增强自身整体竞争优势,则选择自建产能或控制上游原料药企业。此外,还有原料药企业选择介入上游医药中间体领域,与原有的原料药产品形成协同优势。

二是国内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需求自下而上传导。在药品集采的执行过程中,实际采购量远超约定采购量的现象普遍存在。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前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实际采购量已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2.4倍。据了解,部分省份甚至出现1个月就完成一些品种的全年约定采购量,3个月完成个别品种年约定采购量30倍的情况。旺盛的需求让企业对未来的集采市场充满期待,推动企业做出扩大原料药或制剂产能的决策。但与此同时,集采未中标企业的产能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闲置。

三是因为安全环保监管导致搬迁的产能逐渐恢复并出现增长。原料药企业的“退城入园”工作从2014年陆续开始,2018年—2019年进入高峰期,截至2020年,大部分企业的搬迁入园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部分原料药产能得到恢复,有些企业在搬迁的同时还扩大了产能。

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临时性扩产行为。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市场对一些疫情防控相关的原料药需求旺盛,部分原料药企业迅速开发或扩产有关品种,部分化工厂也选择暂时转产原料药。(作者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