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赵琳
据有关预测,2018~2024年,全球市场将有2510亿美元的生物药专利到期;到2028年,将有超过700亿美元的生物制品专利失效。国际市场上,以辉瑞、默克为代表的创新药企也已进入生物类似药市场,与安进、基因泰克、罗氏等展开竞争。生物类似药市场的巨大蛋糕与潜在收益,使之成为药企“必争之地”。
欧美市场驱动因素
生物类似药在欧洲市场快速增长,其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欧盟药品监管机构和卫生管理机构的支持和付费方式导向。
促进化学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大量上市,是各国政府改善患者用药可及性和控制医疗成本的重要手段。包括美国FDA、欧洲EMA在内的监管机构纷纷加快审批程序,以便让生物类似药更快上市。
定价方面,欧洲各国采取多种方式对生物类似药进行定价,如价格联动和价格定期修订等。此外,招标也被普遍使用,还有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内部参考定价和外部参考定价法,参考其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价格。
鼓励使用方面,欧盟成员国的各国监管机构发布了生物类似药使用指南,采用药物处方监测等手段,对生物类似药的处方配额进行监控。
激励政策方面,欧洲成员国采取大量激励政策鼓励生物类似药使用,包括采取处方配额或供应商激励等手段。例如,比利时、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制定了药物处方预算或处方配额,其中,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和瑞典还制定了专门针对生物类似药的政策。
在不同的欧盟成员国,患者的自付水平也有所不同。德国、匈牙利、波兰、西班牙和瑞典,建立了有利于使用廉价药物的共同支付系统;在德国、瑞典和波兰,患者必须支付零售价和报销参考价之间的差额。
实际上,正是由于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对生物类似药的全方位使用支持,使得其生物类似药市场成为欧盟发展最为迅速的市场之一。有分析显示,决定欧美生物类似药市场渗透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不是生物类似药的上市数量,而是处方激励政策等。
我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的关键驱动因素与欧洲国家不同。虽然我国已经有相当数量具有支付能力的中产阶级,随着他们支付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越来越有吸引力,但价格高昂依然是困扰生物制剂在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制剂普遍价格高昂,如果没有医保支持,患者几乎都难以承受。我国市场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提高医生对生物类似药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解决自付比例过高导致患者支付能力下降的问题。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医生、患者、支付方、厂家四方博弈模式与既往有了很大区别,未来,我国生物类似药市场将会快速增长,但高定价的生物原研药和生物类似药都将面临降价。从目前来看,进入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的品种,价格下降
25%~50%。
生物类似药发展障碍
阻碍生物类似药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研制和生产的挑战。生物类似药不仅研制周期长达8~10年,研制费用高达2亿元以上,而且生产成本高昂。生物制剂和生物类似药的制造工艺与小分子药的生产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其大规模生产和相关的质量控制要求异常严苛。大型生物制剂生产设施的建造成本在2亿美元~7亿美元,而类似规模的小分子药生产设施的建造成本为3000万美元~1亿美元。
审评审批的挑战。欧洲虽然是生物类似药发展最快的地区,但EMA的指导原则没有解决生物类似药互换性或替代问题,而是将此留给各成员国自行决定。今年5月,FDA发布了生物类似药可互换性指南,使得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有了替换标准。
专利丛林障碍的挑战。以美国为例,截至2019年8月,美国批准的21个生物类似药仅有6个上市。专利丛林布局是生物药原研药厂家最有利的武器之一。如何突破相关专利布局是生物类似药厂家最核心的工作之一。
生物类似药缺乏临床经验。由于缺乏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导致临床医师对生物类似药存在疑虑。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45%的受访医生认为“生物类似药是安全的,适用于治疗初期和现有患者”,36%的医生则认为“生物类似药不如原研药安全”。
定价和报销方面的挑战。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市场准入的公平性。由于原研药的药价高昂,生物类似药上市后虽然较原研药价格下降30%左右,但仍没有提供足够大的价格折扣来抢占市场份额,整体费用还是较高,很多国家和地区需要患者自付一定比例。未来,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国家,更大程度的降价可能是生物类似药需直面的问题。
医生、患者、支付方对生物类似药的接受需要教育。这是全球都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70%的美国受访患者从未听说过生物类似药,57%的人甚至从未听说过生物制剂。
生物类似药介入策略
未来5~10年,我国生物类似药市场将实现巨大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30亿元(CAGR估计在55%)的市场规模,这将主要归功于贝伐单抗、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等生物类似药上市的推动,预计这些品种的销售额都将超过30亿元。
目前,我国除了复宏汉霖、中信国健、信达生物等生物制药公司外,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齐鲁制药等大型传统化药企业也纷纷布局生物类似药的研发。
那么,如何才能成功介入生物类似药领域呢?笔者认为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公司的目标和愿景。要明确生物类似药如何给公司创造价值,实现哪些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
二是定位。定位于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明确哪些治疗领域最有吸引力,将解决患者、支付方、医生的哪些未满足需求。实际上,高定价的生物类似药需要考虑患者和支付方的支付意愿。在疾病领域,体现的就是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以及被替代的可能性低。同时,患者和医生对治疗效果有良好的感知,对疗效有清晰的判断,能切实解决真实的临床需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支持生物类似药的高定价。
三是对于患者、支付方、医生的价值主张。比如,如何防范竞争对手和新进入者、选择怎样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策略及定价组合策略等。由于存在技术门槛,生物类似药的竞争不像化学仿制药那样激烈。以欧盟为例,上市最多的生物类似药是阿达木单抗,迄今为止已有8家。笔者估计我国目前的热门生物类似药在研名单上,厂家不会少于这个数目。
四是需要的能力和资源。进入生物类似药领域需要哪些能力,如何构建,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运作,是否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等,是药企需思考的问题。如果把化药研发比作“短跑”,那么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就像“马拉松”,考验的不仅仅是药企的耐力、毅力,更是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实力。
五是战术手段的选择。药企需明确是自行研发还是合作开发,是并购还是引进。
总之,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前景看好,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很多国内药企而言,是否介入、如何介入生物类似药领域,需要谨慎分析和全盘考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