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
![]() |
图为怀柔区西洋参种植基地。
产业化种植
打下坚实基础
多元化格局
保障持续发展
依山傍水、满目青翠的怀柔属于北京的卫星城,这里山连山,水连水,水环城。古老的长城横贯中部,形成了“北国之雄,江南之秀”的独特风光。不仅风光秀美,这里的物产同样驰名中外。除板栗、核桃之外,近年来,引种栽培的西洋参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4月29日,记者来到怀柔,了解该地西洋参的发展情况。
怀柔地处燕山南麓,这里与全球西洋参原产地——美国威斯康辛州纬度一致,土壤、气候、水文等条件接近,属于季风温带半湿润型气候,年均气温6℃~12℃,年降水量为600~650毫米,可以满足西洋参“喜光怕晒,喜湿怕涝”的特性。无霜期150~200天,长度相对适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原产地美国的肥力水平,土质适合西洋参有效养分的积累,因而成为全球非常适宜种植西洋参的区域之一。
产业化种植
打下坚实基础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引种栽培西洋参工作拉开序幕;到80年代初期,引种栽培获得成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在西洋参引种栽培及产业化进程中,有一家企业对西洋参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即北京天惠参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西洋参的科学研究及标准化与专业化种植,并以西洋参为主要原料研究开发保健食品和药品,实施产业化经营。该公司对西洋参的种植采取“公司+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通过“四保”优质服务政策(确保良种供应、确保技术跟踪指导,确保每亩鲜参产量、确保保护价收购)、银行贷款支持、政府贴息扶持等有效措施,建立起了稳定的,国内最具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西洋参高科技种植基地。目前,怀柔区西洋参种植已发展到14个乡(镇)8000多户农户,种植面积达1.5万多亩。与此同时,在天惠参业的带动下,密云、平谷、顺义、房山、延庆以及河北、天津、山东和东北等外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示范基地,这些地区西洋参种植面积2.9万多亩,共带动农户1.45万户发展种植业,为西洋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西洋参种植基地建设与管理正向现代化迈进,西洋参基地GAP规范化、标准化认证工程已于2003年全面启动。按照GAP要求,天惠公司专门成立了西洋参分公司,负责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研究开发及中药材加工、贮运,经营。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分别就基地的生态环境、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以及新产品开发开展了广泛合作。
多元化格局
保障持续发展
来自大洋彼岸的西洋参终于在怀柔落下了脚跟。北京市药品监管局怀柔分局局长卢天齐告诉记者,为了让这个外来的“洋姑娘”在怀柔彻底安家落户,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及怀柔西洋参种植企业做了不少努力。目前,西洋参产业已经成为怀柔区的经济支撑产业,其科学研究及标准化与专业化种植,以及以西洋参为主要原料研发的保健食品和药品,使怀柔地产更具特色。以天惠参业为例,目前该公司已形成集西洋参规范化种植、加工,西洋参和松果菊系列保健食品、中西成药制剂、科研开发和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农业产业化与医药保健双业并举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培育优质西洋参种源是保证参农产稳增收、保障公司研制高新产品的根本前提。近年来,天惠参业公司与美国、加拿大两大西洋参基地积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斥巨资兴建西洋参优种培育中心及种籽基因库,采用国际领先的西洋参种子培育技术,全程电脑温控,达到年培育优质西洋参种子30万磅的处理规模。在西洋参产品研发方面,该公司拥有从种子处理、种植管理、植物保护、良种繁育到原皮参加工、西洋参皂甙提取、保健食品加工和制药等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种子处理、人工模拟生态气候、鲜参贮藏和变温烘干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更好地促进西洋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怀柔西洋参企业还在加强国际交流、建立产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天惠参业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同业公会或行业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互访,展开经贸或技术交流;组建了北京市怀柔区西洋参产业协会,为平衡和协调政府、龙头企业、信用社和参农的多边利益关系,为广大参农提供技术培训和科技信息服务,打造了一个对话、沟通平台,以促进怀柔区西洋参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如今,怀柔西洋参产业基础已逐步夯实,龙头企业的带动地位更加突出。据了解,天惠参业计划通过3年努力,把企业打造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以西洋参和药品系列产品为主的保健食品与药品上市公司;经过5年奋斗,使公司成为全国最为专业的西洋参原料供应商和药品及保健食品制造商,为我国西洋参产业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