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医药专刊 深度
PDF版下载   
2025年09月11日

渤健:罕见病领域的“明星”药企

中国医药报 03版医药专刊 深度
2025年09月11日

1996年,渤健自主研发的干扰素Avonex获批上市。尽管比德国先灵公司的Betaseron(β干扰素-1b)晚了3年,但凭借精准的市场营销,上市当年便占据60%的市场处方量,击败竞争对手。德国先灵公司随即起诉渤健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质疑两款药物不应同时获得孤儿药资格,最终却因FDA认定Avonex疗效更优而败诉。虽在美国胜诉,渤健在欧洲却面临长期专利战,欧洲法院判定德国先灵公司胜出,但渤健坚持在欧洲上市,这场专利纠纷持续至21世纪初。

即便如此,Avonex的销售势头不减,2002年净销售额达10.44亿美元。此后,渤健虽陆续开发多款产品,但多数未能成功,因过度依赖干扰素,产品线面临枯竭压力。屋漏偏逢连夜雨,默克雪兰诺的β干扰素Rebif在美国获批上市,冲击渤健的核心市场。而2003年获批的Alefacept因安全性问题难成气候,渤健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与Elan联合开发的那他珠单抗。内忧外患下,合并或被收购,成为当时渤健看似最优的选择。

艾迪的成长轨迹

与渤健相似,艾迪(Idec)的创业之路同样充满艰辛。1985年,艾迪在美国San Diego成立,由著名免疫生理学家Ivor Royston及癌症学家Ron Levy、Richard Miller联合创办,专注于肿瘤与免疫领域药物研发。1986年,兼具科学家与风险投资家双重背景的William Rastetter出任CEO。

1975年,英国科学家Kohler和Milstein发明杂交瘤技术,让单克隆抗体的商用潜力受到关注,但免疫原性问题始终是瓶颈。最早开发单抗的Centocor公司,其1986年获批的鼠源单抗Orthoclone OKT3因不良反应,未能成为成功案例。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对单抗结构的深入理解及基因重组技术的成熟,科学家开始尝试用人类氨基酸序列替换鼠源序列,推动第二代单抗(嵌合或人源化)研发。艾迪成立之初,便将目标锁定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症的单抗。

与多数生物技术公司一样,艾迪成立初期饱受资金短缺困扰,技术长期未有实质性突破,直到1993年,首个项目IDEC-C2B8才进入Ⅰ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耗资巨大,因长期无产品上市,艾迪持续亏损,1995年累计亏损超8000万美元。与此同时,Ⅱ期临床试验显示,IDEC-C2B8潜力巨大,但艾迪已无力承担Ⅲ期临床试验的费用。William Rastetter不得不寻求合作,最终促成老东家Genetech入局,双方于1995年3月签约,艾迪则为此让渡了大部分权益。

得益于Genetech的资金支持,IDEC-C2B8的Ⅲ期临床试验顺利推进,并于1997年11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即大名鼎鼎的利妥昔单抗。尽管已获批,该产品仍需完成多项后续试验,1997—2004年,Genetech累计投入约6000万美元。1998年,艾迪首次实现盈利,结束了长达13年的净亏损。继利妥昔单抗之后,艾迪还开发了非霍奇金淋巴瘤二线治疗药物替伊莫单抗,凭借利妥昔单抗带来的资金积累,公司已能独立完成研发。2002年,替伊莫单抗获批,成为首个获美国FDA批准的放射免疫治疗药物。

手握产品与资金后,如何扩张成为艾迪面临的核心课题。

渤健与艾迪的战略合并

渤健与艾迪的合并始于一次偶然的技术合作谈判。过程中,双方发现彼此在技术与产品上高度互补,合作谈判逐渐转向合并磋商。2002年6月,双方达成合并意向;2003年,合并正式完成。根据协议,渤健股东以1.15∶1的比例与艾迪交换股票,按当时的收盘价计算,交易总价值约68亿美元。合并后,渤健股东持有新公司49.5%股份,艾迪股东持有50.5%的股份,实质上构成艾迪对渤健的收购。新公司命名为Biogen Idec,年营收达2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三大生物技术公司(仅次于Amgen和Genetech)。原艾迪CEO Rastetter出任董事会主席,原渤健CEO Mullen担任新CEO,总部设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彼时,渤健的营收与员工规模均为艾迪的3倍,但研发管线“枯竭”,仅有IDEC-211及两款与El an联合研发的产品;艾迪则技术实力强劲,管线丰富,拥有IDEC-151、IDEC-152、IDEC-114等多个临床后期单抗项目。加之与El an联合开发的那他珠单抗已进入注册阶段,新公司对未来充满期待。Biogen Idec的管理层曾公开表示,2003—2007年,合并后的公司将节约3亿美元运营费用及1.75亿美元资金支出,营收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5%,每股净收益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20%。 (二)

(摘编自《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