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BD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创历史同期新高。5月20日,三生制药及附属子公司沈阳三生、三生国健就双抗产品SSGJ-707与辉瑞达成合作,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授权出海首付款最高纪录
二级市场表现也非常亮眼,A股、港股创新药板块自4月触底后呈攀升态势。5月2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信息显示,11款创新药于近日获批上市。相关信息一经发出,引爆医药圈,带动创新药板块集体飘红
这一轮行情的爆发,既源于国家药监局持续优化流程、加速创新药上市的政策红利,也得益于创新药企业在商业化兑现与国际BD交易上的突破性进展
□ 邸旭晨
事件一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重磅授权交易
5月20日,三生制药宣布,公司及附属子公司沈阳三生、三生国健与辉瑞签署协议,将向辉瑞独家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突破性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许可区域及领域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根据协议,三生制药将获得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三生制药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此外,辉瑞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随后,三生制药、三生国健股价大涨,充分体现出资本市场对此次合作的积极评价。
SSGJ-707是三生制药基于CLF2专利平台开发的靶向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今年4月,SSGJ-707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适应证为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媒体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为此次交易标志着中国药企在双抗领域首次实现了技术标准输出。21经济网发表《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0亿美元交易:双抗药物市场重构,中国药企全球化突围》一文称,与传统的“一锤子买卖”不同,此次协议包含股权投资、销售分成、本土商业化选择权等多层次合作。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药企在双抗领域首次实现了技术标准输出,超越了以往单纯的产品销售层面。12.5亿美元的首付款背后,折射出中国药企在临床数据质量、知识产权布局以及合规生产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正逐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信任。
有媒体分析认为,此次BD交易将拉动三生制药业绩增长。微信公众号“盖德视界”发表《60.5亿美元!辉瑞买了三生制药一款双抗,BD背后是否对其CDMO业务有极大加持?》一文称,三生国健2024年归母净利润约7亿元,此次交易的首付款就将增厚其业绩达380%,潜在的里程碑付款更将为公司未来业绩提供有力保障。从行业实践来看,大型BD交易能够有效促进CDMO业务增长,这场BD合作将对三生制药的CDMO业务产生深远影响。当全球TOP10药企辉瑞愿意为SSGJ-707支付高额对价,本质上是对三生制药技术能力的“国际认证”。此次合作标志着三生制药自主研发体系达到国际标准,正式跻身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高端环节。
二是分析辉瑞为何达成此次合作,并进一步探讨今年BD交易火热的原因。微信公众号“医曜”发表《谁是下一个三生制药?》一文称,从康方生物到三生制药,再到普米斯,中国创新药企业已然在全球PD-(L)1/VEGF双抗研发竞赛中成为主角,不仅在研发进度上领先国际同行,更通过高价值的BD交易实现了商业价值的国际化认可。可以肯定地说,接下来关于PD-(L)1/VEGF双抗的争夺战将会越演越烈。这些跨国药企并不会等到临床数据明晰了才出手,毕竟踏空比亏损更让人难受。辉瑞的出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错失了许多创新药热门靶点的辉瑞,宁愿买错一千,也不愿再错失一款大药。在这场角逐的结果没有明确之前,中国药企有望诞生更多的大额BD交易。与早期简单模仿国外已上市药物的“me-too”不同,当前中国创新药企业更加注重靶点创新和平台技术创新,追求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
澎湃新闻网发表《BD交易大爆发,今年总额已超455亿美元!中国创新药能否打开增长新空间》一文称,相关数据显示,跨国药企外部采购管线来自中国企业的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为10%,到了2023年达到29%,2024年这一比例达到31%。国金证券研报提出,我国创新药出海方式主要可归集为“自主出海”“合作出海”“借船出海”。其中前两种方式虽然长期收益大,但壁垒高、风险大。基于我国目前创新药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借船出海”成为最适合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方式之一。
媒体进一步关注到双抗药物是当下的热门研发赛道。微信公众号“贝壳社”发表《双抗再爆大单》一文称,目前,双抗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自2021年以来,全球范围内获批的双抗产品数量显著增加,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超百亿美元。此外,超600个候选药物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进一步印证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国产双抗药物热度飙升,交易呈现爆发态势。平安证券研报显示,2020—2023年,国产双抗累计出海交易数量为14个,累计披露的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涉及的靶点包括4-1BB、EGFR、CLDN18.2、CD3等。2024年,交易总额一举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目前,百济神州、康方生物、康宁杰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头部创新药企业都建立了双抗产品管线,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康方生物凭借其全球首创的PD-1/CTLA-4双抗新药卡度尼利单抗和PD-1/VEGF双抗新药依沃西单抗,在肿瘤免疫双抗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肿瘤治疗将继续是双抗应用的核心领域。同时,随着技术平台的成熟和对药物安全性认知的加深,双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眼科、神经系统疾病等非肿瘤领域的应用也将加速发展,并可能催生新的重磅产品。
三是讨论BD出海热能否带动中国医药企业价值重估。中新经纬“V观财报”发表《一季度超去年上半年总额!创新药出海热背后,谁会成为下一个“三生制药”?》一文称,广发证券医药生物首席分析师罗佳荣分析认为,海外资本以市场化行为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临床竞争力,有助于市场形成长期的价值锚。BD热带来的估值提升能否持续,取决于授权产品后续的临床价值和商业化兑现。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分析师认为,短期来看,部分优质资产被跨国药企高价收购可能引发“价值外流”的担忧,特别是当这些资产后续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商业成功时。但若将时间维度拉长,这种现象对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可能产生多层次的复杂影响。通过License-out模式,中国企业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通道。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产业生态的演变。资产交易带来的资金回流正在催生中国创新药的“飞轮效应”,即“成功交易—资金反哺研发—产出更优质资产—促成更大交易”。当然也需警惕过度交易可能带来的隐忧。如果企业过早出售核心资产,可能丧失长期价值捕获能力,若形成“研发—出售”的路径依赖,则不利于完整商业化体系的建立。
BD交易火热也引发了媒体关于“卖青苗”现象的讨论。21经济网发表《创新药企“卖青苗”?不,是卖风险》一文称,在繁荣背后,“卖青苗”的忧虑声却在业内悄然流传。“卖青苗”现象,既是双重压力下的战略选择,更是产业成熟度提升的体现。当中国药企不再简单视管线为待价而沽的“青苗”,而是能娴熟运用BD工具,如同高明的棋手般管理风险组合、驱动资源优化配置;当产业各方协力,共同构建起一个专业、活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风险交易所”,中国创新药将真正锻造出穿越周期、孕育全球性重磅药物的系统能力。
微信公众号“药财社”发表《中国创新药BD“出海”掀狂潮:百亿美元订单频现,重塑全球医药版图》一文称,尽管越来越多中国药企正通过BD走上全球舞台,但也并非人人叫好,有些人对这种做法依旧心存疑虑。此前有外企高管回应,这种跨境合作本质上是一种商业选择,得从企业实际经营的角度来看待。对那些规模小、资金不足的药企来说,出售新药权益几乎等于“求生”的必要途径,只有撑过眼前的困难,未来才有更大的空间去谈长期发展。一家国内药企的负责人也认为,虽然很多中国药企在资金压力下不得不作出一定让步,但既然双方最终能握手成交,背后一定是找到了各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事件二
11款创新药集中获批上市
5月2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信息显示,11款创新药获批上市,涉及宫颈癌等多种肿瘤和重大疾病治疗,其中包括罕见病用药和儿童用药。
业内普遍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创新药研发与审批进入全新加速期。受此消息影响,A股和港股创新药板块集体飘红。
媒体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为多个创新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获批标志着我国创新药产业正迈向成熟升级的新阶段。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表《一天7款密集获批上市,创新药资本市场升温》一文称,业内专家表示,新药密集获批,被业内视作创新药企业研发管线加速落地的信号。此次获批1类新药的厂家,涉及国内知名药企、跨国药企,还有部分创新药企业,如盛迪医药、海创药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已批准超30款新药上市,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其中多款药物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业内人士称,此次集中获批,展现出我国创新药产业正迈向成熟升级的新阶段。
《中国证券报》发表《政策市场双轮驱动 创新药产业迸发强劲增长动能》一文称,近年来中国创新药质量和数量都已处于全球前列。财通证券研报显示,从临床开发的角度,受益于过去20年创新技术的积累,未来3年中国创新药品种在美申报数量或将持续增加。国元证券认为,整体来看,我国创新药已经得到了海外大型制药企业的背书,证明创新药研发实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济参考报》刊发《前五月20余款1类新药获批 国内创新药上市跑出加速度》一文称,国内创新药上市跑出加速度,药企源头创新与国际竞争力同步跃升。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创新药领域已从过去的“跟随式创新”逐步迈向“全球领跑”。中国药企紧紧围绕临床价值核心,在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等关键赛道发力,正悄然改写全球医药格局。目前,我国的生物医药基础科研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市场对国产创新药的信心与日俱增,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授权合作规模的快速增长。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创新药凭借研发效率、成本控制与靶点创新的综合优势,正成为全球药企破解“专利悬崖”的重要合作伙伴。
二是关注该消息对医药资本市场的影响。大众新闻客户端发表《单日11款新药获批,创新药板块行情“加速”》一文称,6月3日早盘,A股创新药板块延续端午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强势,冠昊生物、舒泰神、微芯生物等多家创新药企业股价持续大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已批准超30款新药上市。此外,科创板的创新药企业三生国健,自5月19日至5月22日,其A股股价连续拉出4个20%涨停,轻松实现翻倍。另一家创新药企业舒泰神,也因为多款关键药物取得突破进展,4月9日以来股价区间涨幅最高超过4倍。资本市场创新药板块的躁动背后,是一场技术迭代、政策红利与商业全球化的共振。
金融界客户端发表《国产创新药密集获批,中国多项成果树全球研发新标杆》一文称,创新药板块否极泰来,带动医药主题基金业绩飙涨,多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超过50%。近期多只新基金密集成立,长线资金也纷纷入场,医药赛道投资热度陡升。在业内人士看来,创新药企业积极出海,产业升级势不可挡,后市投资机会可期。兴业证券表示,创新药板块景气度可持续,“创新+国际化”创新药产业趋势不变,始终是医药板块的核心方向。
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发表《涨停潮!A股,突然异动!》一文称,华福证券表示,中国创新药正在“量变引起质变”,看好创新药未来5~10年的产业发展趋势。渤海证券认为,展望后续,研发创新与国际化进程持续推动创新药行业蓬勃发展,产业趋势延续,高景气可期,建议关注创新药及相关产业链,同时关注美国关税政策边际变化、海外订单修复带来的CXO投资机遇,与科技相关AI+板块和内需复苏方向具备消费属性的板块,如医疗服务、医药商业等。湘财证券表示,国内医药产业经过10多年持续大幅资本投入后,步入创新成果兑现期,在新一轮技术周期中从过去快速跟随逐步成为全球创新疗法供给方,国产创新快速迭代成果显现。
三是认为此次创新药“火出圈”,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政策的有力支持。微信公众号“YD中孚财经”发表《创新药“11连发”火出圈,政策东风下崛起正当时》一文称,创新药崛起正当时。中国创新药市场产业逻辑向上,叠加政策支持和出海突破,近几年市场规模迎来快速爆发之势,是医药行业最具想象力空间和蓬勃发展的子板块,也是科技板块“新质生产力”中极具成长性的重要创新赛道。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政策的有力支持,这些政策如同强劲东风,为创新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其在研发、审评、应用、支付等全链条加速前行,助力我国从医药大国迈向医药强国。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