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医疗器械专刊
PDF版下载   
2025年05月08日

把握战略机遇 抢占技术高地

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引领全球

中国医药报 05版医疗器械专刊
2025年05月08日

神经诊疗装备工作组成立以来,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直面我国神经诊疗装备领域存在的基础研究不足、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等“卡脖子”问题,全力推进技术研发突破,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努力推动我国神经诊疗装备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瞄准重大需求 持续科研攻关

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持续攻坚,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产出了一系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神经诊疗装备产品,并取得丰硕的核心技术成果,为我国高端神经诊疗装备自主创新筑牢了坚实根基。

——研发出全球首款可充电、可感知、实现1.5T/3.0T磁共振兼容的脑起搏器。搭载高场强磁共振兼容创新技术,实现刺激同步记录,率先实现双向脑机接口,为脑疾病治疗与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工脊髓技术取得显著进展。联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开展临床试验,通过在脊髓硬膜外植入高密度刺激电极阵列,以“空间-时间”编码的节律性序列刺激,恢复神经环路功能,重构运动指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多项成果:成功开展植入式脑机接口语言解码研究,实现60个词和40个句子的高精度解码,准确率达87%;完成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植入试验;联合开展脑机接口治疗癫痫多中心临床研究,发布我国首个脑机接口人体试验队列研究结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系统探索高维度神经信号采集新模型,建立了智能算法体系,构建了核心转化路径及临床应用机制,持续完善多学科融合创新平台,形成了颅内电生理数据体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模态神经信号解码方法。

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在脑机智能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持续发现神经调控的新机制与新靶点,涵盖嗅觉刺激、情感、睡眠、免疫等神经机制,为脑机调控技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在临床转化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汉字的意念书写。在脑信息读写与器件创新方面,通过刺激低级视觉皮层功能柱及功能环路,实现激光刺激模拟移动光点产生光幻视,引导清醒猕猴做出准确可靠的扫视动作,为视觉脑机接口提供了新方案;同时,首创刚柔可调电极,实现了植入前刚性且折叠、植入后变软且展开的脑机电极新方案,具备易植入、低损伤优势。在完善标准方面,已牵头或参与立项

4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

产学研医协同 创新创业创智

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秉持“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理念,针对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治疗需求,不断深耕能量传输优化、闭环控制、电极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关键工艺试验,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调控植入器械。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涵盖关键技术、工程制造及临床应用的三大技术体系。与《科学》期刊发起设立“科学-品驰神经调控奖”,已圆满完成8届评奖工作,在学术领域产生积极影响。成功举办13届“清华脑起搏器论坛”,为神经调控技术交流搭建平台。与相关领域专家合作获批“脑疾病和神经调控的力生物学研究”基础科学中心,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探索“力-电-生物-材料”脑调控机制,培养高水平人才。

浙江大学成立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体系、有组织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先后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在脑机智能基础理论、脑信息读写器件芯片及解码技术、脑机智能融合计算、脑机增强智能新形态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落地,携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创建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通过“医工信”交叉模式,聚焦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脑机医疗重大应用方向,以脑机接口为核心手段,突破相关脑疾病神经机制,发展脑机基础硬件及闭环调控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脑机治疗仪器与脑机调控器械,构建原创新药研发基础支撑平台,实现脑疾病脑机物理调控与化学药物治疗的优化融合。此外,还积极构建动物实验中心、微纳加工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医工结合方向)、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国内一流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头部企业及检定机构合作,协同开展医工领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攻关,合力探索神经调控与干预新技术,助力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康复等关键技术突破和医疗装备研发。

展望未来,神经诊疗装备工作组将继续发挥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合作平台优势,坚定不移践行 “政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持续提升神经诊疗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朝着全球医疗器械高地奋勇前行。 (胡春华 王伟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