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
|
![]() |
扫码查看图书详情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为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典名方作为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的精华,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的精髓。然而,由于历史久远、文献散佚、技术变迁等因素,许多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模糊不清,药材基原、炮制工艺、剂量换算等问题长期存在,致使大量宝贵方剂“沉睡”于古籍,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宝藏”,让千年智慧焕发新生,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关键课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古代经典名方研究与应用》的编撰出版,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响亮回答。
借政策东风
推进经典名方开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大力推动经典名方的开发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这一突破性政策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了极大便利。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103部中医典籍记载的10万余首方剂中,精选出100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这些方剂涵盖汤剂、煮散等四种传统剂型,包含解表、泻下等15类功效,治疗范围涉及内科、妇科等多个中医优势病种。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制定中药审评审批管理规定,实施基于临床价值的优先审评审批制度,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2020年,《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发布,为经典名方研发提供了重要指导。
尽管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但经典名方研发仍面临诸多挑战。药材基原考证、剂量换算标准等关键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相关标准体系仍需完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典名方的开发进程,亟待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突破。
多学科融合
全方位展示研究成果
《古代经典名方研究与应用》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学术成果,由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四川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十余家国内顶尖科研院所,以及四川省人民医院、好医生药业集团等临床机构和制药企业共同编撰完成。本书依托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汇聚了本草考证、资源评价、药理毒理、制剂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领域的权威专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协作的创新模式,对经典名方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现代化阐释。
在编写过程中,团队秉持“系统中药、多维评价、医药结合”的研究理念,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研究方法,对100首经典名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探讨。本书分为上下两篇,系统全面地呈现了古代经典名方的研究成果。上篇总论部分从五个维度深入探讨经典名方的核心价值:科学内涵阐释理论基础,追本溯源梳理发展脉络,组方原理揭示配伍智慧,现代研究展示科学进展,临床应用分享实践经验。这部分内容为读者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既体现对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尊重与传承,又注重与现代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总论部分通过多角度深入探讨,不仅帮助读者理解经典名方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根基,更展现了这些方剂在现代医学语境下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五个维度的系统阐述,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为深入理解经典名方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下篇各论部分围绕100首经典名方,每首方剂均按照标准化模板进行详细阐述:概述展现源流特色,历史沿革梳理演变过程,名方考证确认关键信息,用法用量提供实用指导,药学研究分析物质基础,药理研究阐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分享诊疗经验,注意事项提示用药安全,专家按语提炼核心要点。一方面,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进行系统梳理,还原方剂的历史源流和原始记载,厘清药物基原、炮制工艺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在忠实传承古代文献精髓的基础上,本书与时俱进地吸收现代科研成果,深入展示方剂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同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总结名方的适应证范围、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该著作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构建了“文献溯源-组方分析-现代研究-临床实践”的知识整合框架。二是采用“古今对照、医药结合”的编写体例,既保留传统理论精髓,又整合现代研究成果,为同类著作提供了范式参考。三是通过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协同编撰,实现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学术探索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这种综合性的学术梳理,既有助于深化对经典名方科学内涵的理解,又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系统的文献基础和思路启发。
凝聚集体智慧
传承中医药学术精华
《古代经典名方研究与应用》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在学术层面,为经典名方研究提供系统参考和范式引领;在产业层面,为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撑;在临床层面,为提升诊疗水平提供实用指导;在文化层面,为传承中医药学术精华作出重要贡献。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生动体现。
同时,《古代经典名方研究与应用》的出版,既是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也是新征程的起点。这部凝聚集体智慧的学术成果,不仅系统梳理了经典名方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为后续研究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努力,完善经典名方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产业转化,让凝聚千年智慧的中医药瑰宝,在现代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更好服务公众健康,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