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医药专刊 产业·企业
PDF版下载   
2025年04月17日

辉瑞:现代药品销售模式的缔造者

中国医药报 03版医药专刊 产业·企业
2025年04月17日

五、成为爆款的万艾可

谈到辉瑞,就不得不提万艾可。

20世纪60年代,药理学家开始关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并在长达20年的研究中逐渐对该疾病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新药研发迟迟未获突破,ED一直是医学界棘手的难题。

虽然西地那非早在1989年就被合成出来,但辉瑞合成西地那非的初衷不是治疗ED,而是拟用于治疗心绞痛和高血压。1991年,西地那非进入临床试验。1991—1992年开展的早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西地那非半衰期较短,且连续服用会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因此西地那非用于控制血压的前景并不明朗。

然而,其中的一种不良反应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在一项临床试验中,8名接受了75毫克西地那非治疗的男性受试者中,5名生殖器勃起倾向增加;9名接受50毫克西地那非治疗的男性受试者中,3名生殖器勃起倾向增加。在另一项针对心绞痛的临床试验中也出现了相似结果,且一些男性受试者报告称,连续10天高剂量服用西地那非后,生殖器勃起比平时更频繁或持续时间更长。

起初,这种不良反应报告未引起重视,直到1991年4月,西地那非的一项临床试验宣告失败,但一些受试者不愿交出余下的药物。辉瑞的研究人员意识到,可以在西地那非的ED适应证上“做文章”。

1993年,辉瑞开始在ED人群中开展小规模临床试验。尽管结果积极,但西地那非的作用机制依然不明确。几乎在西地那非ED适应证进入临床试验的同一时期,ED的病理学研究取得了突破,研究人员发现,生殖器勃起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一氧化氮。基于学术界逐渐成熟的理论,1994年,辉瑞的研究人员发现,5型磷酸二酯酶(PDE5)在海绵体和血管系统中高表达,选择性抑制PDE5,可增强性刺激释放NO引起的cGMP信号,使生殖器在受性刺激时获得更持久的勃起。

这种独特的作用方式赋予西地那非巨大的商业价值。1994年,辉瑞的西地那非进入ED适应证全面开发阶段,经过4年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最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商品名为万艾可。万艾可上市后很快达到“重磅炸弹”级别,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药物。此后,辉瑞重新考虑西地那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成药性,最终该药获批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

截至2018年,西地那非已为辉瑞带来近380亿美元的销售额,为其发动大规模并购提供了财力支持。

六、并购与研发

辉瑞的发展史可分为三大阶段。在起家阶段,最大成功是巧妙地将药与糖结合;在中期发展阶段,最大成功是开创了全新的药品销售模式;在强盛阶段,最大成功是并购。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新药开发成本飙升,美国新药研发平均成本从1975年的1.38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8.02亿美元。不仅如此,辉瑞的研发系统也出现问题,研发效率低于制药巨头的平均水平。有数据显示,1996—2001年,辉瑞共申请1217项新化合物专利,平均每项的成本为1750万美元,而默沙东共申请1933种化合物专利,平均每项的成本仅为600万美元。尽管如此,辉瑞也没有放弃研发,2000—2020年累计研发投入高达1600亿美元,是除罗氏之外累计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

由于研发效率较低,后续产品匮乏,辉瑞的高管们开始寻找合作伙伴。第一个进入辉瑞视野的是Warner-Lambert(华纳-兰伯特)。1996年,辉瑞从华纳-兰伯特的子公司Parke-Davis获得了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的美国分销权。这个Me-too药物的市场影响力大大超过了辉瑞的预期,在第三个完整财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30亿美元。2000年,辉瑞以900亿美元的价格将华纳-兰伯特收入麾下。通过对该企业的并购,辉瑞的销售额首次达到280亿美元。

辉瑞的这次并购堪称医药界的史诗级并购案例。通过这次并购,辉瑞不仅获得了立普妥的独家权益,还获得了Viracep(奈非那韦)、李施德林(漱口水)、Benadryl(抗过敏药)、Sudafed(盐酸伪麻黄碱)、Wilkinson(剃须刀)等知名产品。合并后的新辉瑞拥有8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产品,且在合并后的3年内节省开支达16亿美元。同时,完成对华纳-兰伯特的收购后,辉瑞的研发管线中拥有130多个产品,可持续保证其在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领域的领先地位。成功兼并华纳-兰伯特后,辉瑞股价大涨,使其可以募集更多资金用于新的并购。 (三)

(摘编自《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