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就《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再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国首款用于祛斑美白的化妆品新原料注册申请获批;今年10月份,我国化妆品类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0.1%……近期,化妆品领域的这些动态值得关注。
政策法规
1. 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将化妆品中壬二酸及其盐类的检验方法等5项检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通告》,将新增的化妆品检验方法《化妆品中壬二酸及其盐类的检验方法》《化妆品中非那西丁的检验方法》《化妆品中羟基癸酸的检验方法》等3项检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将修订的化妆品检验方法《化妆品中石棉的检验方法》《化妆品中葡糖醛酸等14种原料的检验方法》替换《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原有检验方法,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2. 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就《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化妆品不良反应自查报告撰写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时间截至2024年12月6日。《征求意见稿》提出,属于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自发现或者获知不良反应之日起20日内进行分析评价并形成自查报告。不良反应自查报告内容应包括化妆品基本信息、化妆品来源及使用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
3.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就《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再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时间截至2024年11月30日。相比现行《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征求意见稿》收录范围从特殊化妆品扩展到了普通化妆品,收录原料增加1344个,达到了3578个,且使用量信息增加到5240条,内容更为丰富。
监管动态
1.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50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2024年第50号)》显示,经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检验,产品标签标示为广州红鑫龙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红鑫龙染发膏(亚麻棕色)等50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
2.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成都名配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飞行检查结果的通告(2024年第48号)》显示,近期,国家药监局组织对成都名配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飞行检查。经查,发现该企业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国家药监局要求四川省药监局对该企业涉嫌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目前,四川省药监局已对该企业立案调查,并责令该企业暂停生产、经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3. 国家药监局发布信息称,于近日批准拜尔斯道夫德国总部公司申报的化妆品新原料异丁酰胺基噻唑基间苯二酚注册申请。该新原料可作为美白剂用于驻留类化妆品(可能存在吸入暴露的产品除外)。这是我国化妆品新规实施后首款完成注册的用于祛斑美白的化妆品新原料。
4.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5起知识产权刑事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涉及化妆品领域,为卢某某等假冒注册商标案。公布的案情显示,卢某某、林某某和陈某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未经商标权人授权,对假冒“ESTEE LAUDER”“LANCOME”和“DIOR”等化妆品进行贴标后销售,商品价值高达1.43亿元,非法获利约3700万元。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卢某某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2000万元;判处林某某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1500万元;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00万元。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产业观察
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我国化妆品类消费品零售额为468亿元,同比增长40.1%;今年前10个月,化妆品类消费品零售额达3563亿元,同比增长3.0%。
2. 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韩国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直购的中国化妆品规模同比增长60.7%,达到1654亿韩元(折合人民币8.5亿元)。
3. 星图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双11”电商购物节(10月14日至11月11日)期间,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综合电商平台,美妆护肤品类销售额达715亿元,香水彩妆品类销售额达237亿元。个护美妆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22.5%,仅次于家用电器品类的增幅(26.5%)。
4. 港交所发布的文件显示,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此前,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的《关于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显示,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不超过1.15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5. 6个新原料完成备案。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信息平台显示,11月1日,广东芭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二氢杨梅素、广州华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叶提取物、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提取物、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提取物完成备案;11月6日,艾米泰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二乙二醇苯醚完成备案;11月11日,凡可生物技术(广州)有限公司的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子实体提取物完成备案。目前,上述原料相关技术要求均暂未公开。 (本报记者殷芝整理)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