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2024年03月07日

【两会热话题】加快培育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医药报 01版要闻
2024年03月07日

□ 本报记者 郭婷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高频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并培育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成为许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话题。

加强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表示,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助燃剂”。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的研发者,丁列明委员深谙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他介绍,贝达药业创立之初,国内对癌症的靶向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患者用药往往依赖进口药,高昂的费用令很多患者无力承担。埃克替尼的上市实现了中国创新药对进口药的替代,促使同类进口药大幅降价,造福更多患者。“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牢牢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丁列明委员深有感触地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官朱涛看来,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关键出发点是以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驱动发展。

他介绍,以疫苗产业为例,近年来中国疫苗技术取得了许多突破,尤其是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加速了腺病毒载体、mRNA等新技术路线的应用,中国疫苗企业逐步掌握了创新疫苗研发技术,普遍实现了跨越式加速发展。但我国疫苗创新体系仍有待完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点领域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在多联多价疫苗等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布局仍显不足。为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朱涛委员提交了一份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疫苗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在科技发展、政策推动和行业努力等多重因素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蓬勃发展,创新产品加快涌现,自2014年以来批准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已有250多个。但是医疗器械产业链仍有‘卡脖子’问题,还有不少整机装备、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处于进口垄断。”全国人大代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表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并且需要进一步满足人口老龄化、慢病人群管理和基层诊疗、乡村振兴对先进医疗器械的刚性需求,实现人群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

突破“卡脖子”问题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环。为加快实现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于清明代表建议,通过系统化政策支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以创新驱动、资本驱动、要素驱动,重点支持突破一批临床急需和国产化率低的高端整机设备、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加快发展适宜的人工智能、可穿戴、精准监测、康复辅助、适老性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加快成果转化完善创新体系

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我国各创新载体之间协同机制还不完善,导致协同创新效率低、产出成果少、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弱。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表示,要不断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肖伟代表认为,企业应在创新全链条中起主导作用,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发挥引领作用。

他建议,多措并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例如,强化企业在产学研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体系建设,打造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导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真正发挥企业“头雁价值”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战略型企业家作用,与科学家互为促进,完善企业高端人才流动机制,让企业成为技术人才培养主体;支持企业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高层次科研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研发中心,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当前业内普遍认为,创新资源流动不畅、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堵点,希望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内,产、学、研、医等各环节的协同创新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建议,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的协同创新转化机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上游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下游承接转化的责任、目标、验收标准以及产生效益对上游研究的补偿机制,同时建立基于专项目标达成的专项退出和纳入机制,有效疏通从创新源头到产业转化之间的堵点,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她介绍,近年来齐鲁制药瞄准世界前沿,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建有中美联动六大研发平台,建立了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组合抗体、抗体偶联物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科研平台;打造有国际视野的、各层级领军人才引领的专职研发团队,积极借助外部智力和资源,持续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的合作,全链条、全要素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打造创新生态激发更大活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需要政府加强政策鼓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医药创新环境,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更大活力。

“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一直在深入推进,广受创新药企好评。当前还需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对创新药定价、医保谈判、进院使用等环节进行优化。”丁列明委员建议,在创新药定价上,可以建立以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基础和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不对创新药价格进行干预限制,允许企业自主定价,保障合理价格与创新回报。政府在创新药医保谈判与支付上,改“谈价格”为谈“支付标准”,引导企业合理定价,同时对创新药上市要注重强调其研发和临床价值,便于企业开辟海外市场。

丁列明委员还观察到,投资大幅下降是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他呼吁,要对产业发展给予全链条支持,帮助生物医药产业度过资本寒冬,建议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和有效引导,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

此外,在代表委员看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也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医药获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全国人大代表、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菁建议,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全面的中医药数据库,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做得不好,创新就会受到阻碍。”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也呼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医药领域,同仁堂、好医生等品牌都遭遇过商标品牌被“山寨”、被侵权。加强对医药领域民族品牌的保护,建设品牌强国,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