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综合
PDF版下载   
2023年09月28日

居民用药安全指导

中国医药报 04版综合
2023年09月28日

什么是用药特殊人群

同样药物以相同的剂量作用于不同人群时,产生的结果有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即所谓的个体差异。特殊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以及肝功能、肾功能不全者。这部分人群自身的生理特点与病理变化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易产生与普通人群不同的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

老年人用药特点

年龄影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生理功能已逐步减退,包括体质、体力、免疫力、吸收排泄能力、器官代偿适应能力、解毒能力等下降,以及血液循环、细胞膜与血管通透性、水与盐类代谢、神经与内分泌等活动能力降低。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应也较差。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过程与青壮年具有很大差异。

●药物吸收:老年人胃黏膜细胞减少,消化道运动功能降低等,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而降低药物疗效。

●药物分布:老年人体内水分、肌肉组织、血浆蛋白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会引起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变化。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和次数通常要低于青壮年。

●药物代谢: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生成与活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药物不易代谢排出体外而产生蓄积,是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增强和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

●药物排泄:80岁以上老年人肾单元仅为青年人的1/3,肌酐清除率降至青年人的1/3以下,因而使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同样也会容易产生体内药物蓄积。

联合用药 老年人常身患多种疾病,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也较大。

心理因素 老年人心理上也容易出现衰老状态,进而影响药物作用。

小儿用药特点

婴幼儿和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新陈代谢旺盛,吸收和排泄都比较快。同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不完善,肝、肾的解毒与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作用不健全。早产儿代谢系统发育更不成熟,更容易发生药物过量危险。因此,小儿用药的选择及剂量的掌握要求十分严格。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特点

妊娠期 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产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化,导致药物在孕产妇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怀孕12周内是胎儿重要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此时用药不当极易造成婴儿出现先天缺陷。

哺乳期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营养品,但多数药物也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其造成影响。因此,哺乳期妇女应尽可能减少药物的服用或服用较安全的药物。同时还需注意服用药物后,应间隔一段时间,尽量待药物代谢后再哺乳。如果所用药物对婴儿影响较大,则应停止母乳喂养。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柯俊主编的《中国居民用药安全指导(科普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