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蒋红瑜
“对于罕见病药物研发来说,倾听患者声音非常重要。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助力企业提高研发效率,让更多罕见病药物快速上市。”近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药物信息大会/2023DIA中国年会暨展览会期间举办的罕见病药物开发全球法规研讨会上,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参会人员表示。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是业界共识。在业界专家看来,早期的“倾听患者声音”只是把患者的细碎想法、对疾病的认知和反馈带入疾病研究中;而如今的“以患者为中心”,不仅包括上述做法,还包括让患者参与到药品研发全过程及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中。“以患者为中心”的罕见病药物研发已从理念走向实践。
直面罕见病药物研发困境
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我国首部罕见病诊疗指南——《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2022年1月,药审中心发布业界期待已久的《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强调重视罕见病相关基础研究,临床试验设计应符合罕见病的特点,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重视临床研发过程中的沟通交流。
今年3月31日起施行的《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显示,药审中心鼓励罕见病创新研发,并加快创新药品审评审批速度。
尽管政策鼓励的风向很明确,但罕见病发病率极低、致病机制复杂、诊断难度大的特点,仍困扰着罕见病药物研发者。
“通过罕见病目录引导行业开发是一种可行手段。”赛诺菲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罕见病和糖尿病事业部负责人刘艳梅表示,罕见病药物研发过程漫长曲折,由于受试者数量少,临床试验数据的重现性较差,造成研发过程中的判断及决策困难。
“罕见病的定义有待明确、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对临床研究的理解仍需深入等都是罕见病药物研发面临的挑战。同时,每位患者处于不同的病程阶段,如何以患者为中心来研发药物也是问题。”药审中心与会人员认为,缺乏基础研究数据支撑、对受试者招募和随访困难估计不足、对致病机制认识不深、过于强调罕见病特殊性、临床试验数据存在缺陷等都是目前业界在罕见病药物研发中存在的不足。
不断提高患者参与度
2022年8月9日,药审中心在一天之内发布三条通知,分别就《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实施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核心理念。
同年11月,药审中心发布施行《组织患者参与药物研发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试行)》,强调患者参与在罕见病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
“‘以患者为中心’对我们来说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医学和研发负责人张维举例说,他们在研发创新药佩索利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急性发作)的初期,制作了一个AI小程序,该程序可利用患者发到后台的照片及询问的问题进行初步诊断,收集全球患者数据。此外,他们还联合患者和研究机构,编写了相关临床试验参与指导书,将患者声音整合到临床试验中。
武田亚洲开发中心临床科学负责人戴欣则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药物开发为例,介绍了聆听患者想法的探索实践。“‘以患者为中心’不是简单地了解患者需求,而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系统、科学地整合患者反馈。在患者的帮助下,我们开发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疾病研究路线图,包括未满足的需求、病程、患者偏好、疾病自然史、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等,以加深对该疾病的理解,支持药物研发。”戴欣同时认为,在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中,患者也不可缺席。 (下转2版)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