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中医药
PDF版下载   
2022年11月25日

药 引 子

中国医药报 04版中医药
2022年11月25日

□ 刘更生 赵翔凤

药引子,简称药引,是传统中医用药治病的一种特别用法。很多影视剧、小说中都会出现寻找“药引子”的桥段,而且稀奇难寻。其实,药引子未必像传说中那么难以获取,功效也没有那么神秘。

追究一下药引子的来历,大概要到宋朝。

中医治病常用汤药,也用成药。成药的优点是便于携带和服用,缺点是药已定型,不能随证加减。为了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增强药物的适用范围,便在中成药处方之外另添一两味药,用以煎汤送服成药,称“饮子”,后改作“引子”,到元代称“药引子”。我国第一部官方颁布的成药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促进了中成药的发展,同时也促使药引子得到广泛使用。

“引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防己汤方服法:“每服四钱,水一盏,引子半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四。引子用竹沥、荆沥、地黄汁各一盏,姜汁半盏,和匀用。”

“药引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全元曲》中的吴昌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楔子中载:“净云:弟子孩儿,亲眷上门,你怎么不多与他些?曾说药引子来么?内云:不曾说药引子。净云:快赶上去说与他,要生姜两船,枣儿五担,水要十桶,着他做一服儿吃。”这里出现的药引子,是“生姜”“枣儿”,需要患者在成药之外自己另行准备。因是戏说,所以量大惊人。

可见,药引子在宋元时期十分流行,不仅被医家广泛使用,大众对它也十分熟悉。

明清时期,医家保留了使用药引子的习惯,并将它的含义拓展到引经药。实际上,药引子和引经药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药引子是配合成药使用的,从治疗作用上说,成药为主,药引为辅,需要病家在所得成药之外,另行准备;而引经药是从方剂配伍理论而言的,关系到药方是否能发挥治疗效果。

后来,药引子原本的含义日渐淡化,对药引子的认识形成了两种演变趋势。一是从医疗的角度,药引子的作用被提升,成为治病的关键;二是从大众层面,药引子逐渐脱离了普通药物的范畴,变得愈发奇异化。例如《西游记》中就曾多次出现药引子,第六十九回孙悟空为了给朱紫国国王治病,开出了两种药引子,任国王选择一种用来配合“乌金丸”服用。其一是“无根水”,其二是“六物煎汤”。所谓“六物”是无法寻得的稀奇之物,即“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擦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显然是小说家言。

关于药引子,还有很多故事,如傅青主“煮石息怨”。据传,有一男子曾向傅青主求医,说他与妻子本来相亲相爱,偶因小事发生口角,妻子颇感委屈而怏怏不乐,数日来不吃不喝,病倒后卧床不起。傅青主听完陈诉后,嘱男子在河滩拣一鹅卵石,并交代他将这石头放在锅里煮,待煮软后作为药引使用,并强调煮石时要不断加水,且不可离人。连续几天之后,男子不仅累瘦了,也熬红了眼,但他仍不间断地煮石。妻子见此情景,主动下床替丈夫煮石。男子问为何卵石煮不软,傅青主说:“卵石虽不软,但你的一片赤诚已让妻子心肠软化。”这个故事也一直被传颂。

如今,从中医的角度讲,药引子的作用主要有引经、增效、减毒、调味等。

引经作用 药引犹如向导,将诸药引向某经络或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即药引有引导药力直达病所的作用。如上半身不适用羌活,下肢不利用牛膝,入肝选柴胡,入肺选桔梗等。

增效作用 药引可提高主药疗效。例如,活血化瘀的七厘散用温黄酒送下,温中散寒的附子理中丸用生姜煎汤送服。

减毒作用 某些药物虽疗效好,但毒副作用较大,药引可辅以其他药物减轻毒性。如行气逐水的舟车丸用大枣汤送服,因大枣可扶正补脾、益气护胃。

调味作用 在某些方药中加入适量的饴糖、甘草、蜂蜜等,既可和中,又可缓和苦涩之味,便于服用。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