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 丁兆平
泻白散是儿科成方,为北宋儿科名医钱乙(字仲阳)所创。根据中医五色对应五脏理论,白色对应肺脏,所以泻白散又称泻肺散。
中医儿科鼻祖钱乙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弟子总结其经验形成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小儿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泻白散是其五脏补泻方之一。
泻白散由炒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组方,照顾到小儿的特点,组方以甘甜药味为主。功效为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主治小儿肺热气壅证。症见咳嗽或气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其方证表现,正是因为肺有伏火,肺气壅盛。由于火结于肺,气逆不降,故咳喘气急;肺中伏火,郁蒸皮肤,故皮肤蒸热;肺金旺于酉时,故日晡为甚。所以,泻白散为泻肺清热之剂。
中医学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泻白散主以甘寒、清中有润,泻中寓补,培土生金,祛邪不伤正,清泻肺中伏火,以适应小儿元气未充之体与脏腑娇嫩之性。现代常运用本方治疗小儿肺炎初期、麻疹初期、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百日咳等属肺有伏火者。
运用泻白散最权威的自然还是钱乙本人。“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龙、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症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益黄散。张曰:本以热,何以又用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其肺,故不虚也。”(《小儿药证直诀》卷中“记尝所治病”)
上段文字是说,一位九岁男孩,肺热喘嗽,在经其他医生治疗时,因为过用了寒凉药,反而出现了心中闷乱的情形,不停地喝水,却不能饮食。钱乙就用温补之法先给予纠正,开了益黄散(补脾散)和使君子。男孩的爷爷也懂医,就问:“本来是热性病,怎么还用上温补药了呢?况且别人用凉药,治了一个月还没见效呢。”钱乙解释说:“久用凉药,使得脾虚胃寒而不能食。脾虚不能食,就要有针对性地补脾,等饮食正常了,再清泻肺经之热,病才能好。”果然,患儿服了两天补脾药后,就想吃饭了。饮食恢复正常,钱乙就开始用泻白散为其清泻肺火,病就治好了。
泻白散虽然是一剂清火之药,但功效较为平和,故本方尤适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清肺调中,标本兼治”是对此方的评价之一。对于风寒咳嗽或者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泻白散。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