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植物原料通常具有不良反应小、功效温和的优势,化妆品采用植物原料顺应了“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潮流。为了适应消费理念升级,绿色、天然、低毒成为很多化妆品品牌追求的目标和卖点。根据美业颜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在化妆品备案使用原料以及销售端宣称成分相关性这两个高增长榜单中,植物原料统计排名均位居第一。这表明植物原料已成为化妆品市场上急剧增长的需求点,也是化妆品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 刘有停
从政策角度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九条规定“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化妆品”,为化妆品植物原料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引领新潮流
植物原料发展空间大
当前,我国化妆品市场已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天然、绿色环保、功效性护肤,上述三大趋势对于化妆品植物原料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发布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5-2020年,化妆品市场对植物来源原料的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达3%。
基于行业对植物原料的认可及需求,众多品牌方为了契合消费者需求做出定位升级。例如,在今年3月,欧莱雅集团通过线上媒体沟通会宣布,到2030年集团将完成重要转型,其产品配方中95%的原料成分将来源于可再生植物或储量丰富的矿物;专注敏感肌护理的薇诺娜之所以能在市场上突出重围,得益于其舒敏方向的战略定位;主打中国植物特色的本土品牌相宜本草、百雀羚等也在植物原料的使用上加大研发及使用力度。基于消费者对敏感性肌护理的需求,化妆品植物原料也在“舒敏”赛道中有了一席之地,如积雪草、仙人掌、马齿苋、甘草等提取物已成为敏感肌人群较为认同的植物功效成分,且舒敏植物原料具有配方温和等诸多优势,成为许多品牌攻进敏感肌市场的杀手锏。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收录了8965种原料及其使用信息,其中植物原料约占三分之一。在《条例》实施背景下,新原料注册备案平台已经开发使用,国内化妆品植物原料的种类多样化,可极大丰富化妆品市场,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以单一植物成分为主打的品牌或系列产品推出。
植物原料被化妆品企业所追捧,其功效以保湿、美白、抗衰、舒敏为主。在具有保湿功效的植物原料中,水溶性成分如多糖和苷类结构中存在羟基,可通过氢键作用结合水分子。如金钗石斛多糖不仅具有外源性补水保湿效果,还可以促进表皮角质层细胞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
在具有美白功效的植物原料中,一些高海拔植物具有抗氧化、抗紫外线辐射等先天优势。如红景天提取物中的红景天苷可抑制黑素的合成及酪氨酸酶活性;山茶花提取物对促进细胞增殖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优于熊果苷。
在具有舒敏功效的植物原料中,金盏花提取物具有抗炎能力,可以缓解化学刺激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同时具有抗氧化活性,可高效清除自由基。
在具有抗衰功效的植物原料中,许多中草药植物中的植物黄酮、植物多糖、皂苷等都可以提高细胞内的抗氧化活性,从而达到皮肤抗衰老的功效,如灵芝多糖、玉竹多糖、银杏黄酮、三七提取物、肉苁蓉提取物等。
部分标准待完善
需加快构建监管科学体系
植物原料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直接决定了化妆品产品的安全性。
虽然我国拥有众多植物原料生产企业,但部分植物提取物因缺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缺乏可控的特征性理化指标,导致同一种植物原料在不同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相差极大。之所以质量要求难以统一,一方面是由于植物原料的质量不统一,不同种植地点、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活性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是化妆品植物原料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工艺的选择、优化和设备配置将会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同时也会影响产品稳定性。
目前,传统植物原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浸渍法、煎煮法、回流/连续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等;现代制备工艺主要有超声提取技术、微波辅助提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技术以及闪式提取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同一种植物原料在不同植物来源、不同生产工艺下,其活性成分含量、原料稳定性均不同,原料的质量也各不相同。
《条例》明确提出对化妆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关注及要求,然而目前缺乏明确针对化妆品原料质量的法规文件。原料的质量安全对于化妆品安全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化妆品植物原料质量控制尤为重要,要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并开展相应基础研究。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快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生产企业加快建立原料产地筛选体系;另一方面,需根据理化指标和功效指标等进一步控制植物原料质量。
植物原料的安全性同样是化妆品产品安全的前提条件。《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中要求,按照风险评估程序对化妆品原料和/或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物质进行评估,保障原料使用的安全性,需要评估人员明确原料理化性质,并结合局部耐受性试验结果从危害识别(急性毒性、刺激性/腐蚀性、致敏性等)、剂量反应关系评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方面做出评估。要构建植物原料监管科学体系,必须针对植物原料特点,有效解决化妆品原料安全性问题。
未来可期
推动植物原料研究走向深入
我国既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及悠久的使用历史,又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开发植物类原料化妆品将成为主流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中国传统草药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更是为传统化妆品植物原料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成为化妆品植物原料的重要增效手段。例如将植物提取物制成环糊精包含物,既可以解决溶解性问题,又提高了稳定性并延长了产品保质期。
二是植物新原料、新应用的研究。化妆品植物新原料呈现多样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植物原料新应用也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如植物防晒剂、植物防腐剂、植物色素、仿生植物组合物等。以防晒产品为例,全球防晒化妆品占护肤品市场份额10%,并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增长,而化学防晒剂可引发皮肤敏感和光毒性并造成环境问题,业界不断研究开发新型防晒剂。在植物原料中,黄酮、苯丙素、多酚、类胡萝卜素等分子结构中均含有苯环或共轭结构,对紫外线有很好的吸收作用。具有防晒功效的植物提取物,如水飞蓟提取物、黄芩提取物等,不仅具有防晒作用,同时还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若与二氧化钛联用还可实现协同增效。
三是化妆品植物原料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料筛选及质量控制、工艺设计及优化、稳定性评估、功效性研究、安全性研究等。从源头抓起,植物原料的种质资源既是基础,又是重中之重;从整体监控,完善植物原料的质量控制是化妆品安全保障与功效的保障,也是整个化妆品产业链发展的基础。
在《条例》实施的背景下,化妆品植物原料产业充满生机活力。相信随着化妆品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化妆品植物原料终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并最终成为我国化妆品产业的“金字招牌”。
(作者单位:淼森股份有限公司太和康美(北京)中医研究院)
©2019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