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减重药后发快跑

2025-08-30   02●综合   中国医药报  

(上接1版)

先行者节节攀升的收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市场预期。2025年上半年,诺和诺德减重版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为54.41亿美元,同比增长78%。同期,礼来减重版替尔泊肽的销售额增速高达223%,实现了56.93亿美元的销售业绩。

减重药销售额虽高速增长,但与减重药需求仍有差距,减重药市场想象空间依然巨大。诺和诺德日前发布的公告称,全球约有10亿肥胖患者,只有数百万人接受了减重药物治疗。类似的情况是,我国减重药市场也还未得到充分开发。诺和诺德2024年年报显示,减重版司美格鲁肽2024年在华销售额仅占其海外销售额的1.7%,远低于欧洲及其他市场。

“从临床来看,中国和欧美的肥胖人群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国肥胖人群整体BMI低于欧美人群,但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合并率较高。”罗樱樱认为,一旦本土药企研发出更适合中国人群的减重药,将更好满足国内患者需求,市场空间也将得到拓展。

政策层面也在释放积极信号。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将体重管理提升至国家公共卫生战略高度。仁会生物总经理左亚军说:“随着全民健康意识增强,减重药市场的需求将持续扩大,也将进一步激发国内企业的研发热情。”

更重要的是,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了验证。

以玛仕度肽注射液为例,信达生物综合产品线研发负责人、执行副总裁钱镭告诉记者,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企业通过调整双受体靶点激动比例,优化药物“抑制食欲”与“促进脂肪代谢”两方面的临床表达,同时改进合成工艺延长药物半衰期,最终形成每周一次给药的便捷方案。

此外,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多年的产业积累,我国制药行业已经构建起强大的工程化能力与成熟的产业链体系。“这为减重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王立峰表示。

例如,诺泰生物已建成吨级多肽原料药产能,并具备长链修饰多肽等多肽类原料药单批次十公斤级以上的大规模生产能力;翰宇药业、华东医药等企业不仅积极扩产GLP-1类原料药,还具备实现原料制剂一体化的能力。

针对诺和诺德、礼来曾因产能不足导致相关产品缺货的情况,钱镭认为,相同的情况很难发生在本土企业。信达生物已经打通了从原料药到注射器械供应的各个环节,可直接为国产减重药的商业化放量提供“端到端”的保障。

迭代创新构筑新优势

面对即将到来的“百花齐放”的竞争态势,如何避免将蓝海厮杀成为红海,也成为本土减重药研发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王景烨建议,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临床需求,通过多靶点药物开发和剂型创新实现产品迭代升级。据悉,多靶点、长效或口服制剂等减重药已经成为不少本土企业研发布局的重点。

在多靶点减重药研发方面,翰宇药业已启动了GLP-1R/ GIPR/GCGR三重激动剂多肽创新药的开发项目,该项目预计于2027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恒瑞医药研发的GLP-1/ GIP双受体激动剂HRS9531已在Ⅲ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拟开发超重/肥胖及相关合并症等适应证。

在长效制剂和给药方式上,本土企业也正在积极创新。甘李药业在研的长效制剂博凡格鲁肽(GZR18)可将给药频率从每周一次延长至每两周一次,有望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此外,口服给药技术的研发也取得积极进展。博瑞医药、华东医药和翰森制药等多家企业,正在重点布局小分子口服GLP-1类减重药的开发,有望通过从注射到口服给药方式的转变,提高治疗的便利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积极布局细分市场。

“在大众减重市场外,备孕人群、青少年等细分领域正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和市场潜力。”左亚军表示。

仁会生物贝那鲁肽的肥胖或超重适应证于2023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据介绍,在贝那鲁肽研发过程中,仁会生物研发团队发现该药物在非临床研究中表现出显著的生殖安全性和遗传安全性。基于此,企业选择聚焦超重/肥胖备孕人群的减重需求,通过持续积累临床证据、开展疾病认知教育等方式,逐步在这一细分领域构建起专业壁垒。

据悉,仁会生物还在推进青少年减重药物的研发工作,进一步拓展细分市场版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减重药市场,找准产品的‘差异化定位’至关重要。”左亚军强调。

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同时,部分企业已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6月,翰森制药与再生元达成战略合作,以8000万美元首付款授予后者GLP-1/GIP受体激动剂HS-20094的全球独占许可权益(不含大中华区),潜在交易总额近20亿美元。

“这类国际合作表明本土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正获得国际认可。”王立峰表示,“这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支持后续研发,更为国产创新药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重要平台。”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