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斯利康:现代化企业模式的典范

2025-07-24   03●医药专刊 深度   中国医药报  

阿斯特拉与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是阿斯特拉最拿得出手的产品,这两个产品的成功,对阿斯特拉乃至阿斯利康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斯特拉对奥美拉唑的研发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其先导药物CMN131抑酸效果很强,但肝毒性很大。经过反复改造,阿斯特拉优选出Timoprazoke,保留抑酸作用的同时又减轻了肝脏毒性。然而,Timoprazoke后来被发现具有很强的甲状腺毒性,阿斯特拉只能再一次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并于1976年研发出Picoprazoke。Picoprazoke的活性比Timoprazoke增强了近10倍,且毒副作用大幅降低,该药是阿斯特拉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胃酸药物,但仍然存在临床缺陷。经过两年多的结构改良,1979年奥美拉唑终于问世,活性比Picoprazoke又增强了10倍。

1989年,奥美拉唑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但当时“独霸”全球市场的抗胃酸药是H2受体阻断剂,尤其是葛兰素的雷尼替丁和史克的西咪替丁,都是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产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仅靠扩充销售队伍远远不够。于是,阿斯特拉与默沙东成立了合资公司Astra Merck。奥美拉唑的成功与默沙东的努力密不可分,该公司在奥美拉唑获批成为一线抗溃疡疗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两家公司的合力推广下,1993年奥美拉唑销售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1996年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药物之一。此外,1995年阿斯特拉成立了一个名为“Shark Fin”的工作组,在负责市场策划的同时,筹备专利悬崖的应对方案,而左旋体埃索美拉唑是该团队的主要押注目标。

奥美拉唑最大的问题是个体差异大,化合物极不稳定。早在1987年,阿斯特拉的科学家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优选出多个化合物,后来发现奥美拉唑的左旋体是最理想的选择,这就是之后的埃索美拉唑。相比消旋体和右旋体,埃索美拉唑代谢变得更慢,个体差异更小,使得疗效更有预测性。后来的临床试验也证实,埃索美拉唑的治愈率相比奥美拉唑也略有提高。此外,阿斯特拉还对埃索美拉唑进行了制剂改良,通过微丸载药的方式实现药物的多单元释放,从药剂学上将个体差异降到最小。

联姻捷利康

捷利康是从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剥离出来的一个子公司,其前身为ICI的制药部门。ICI成立于1926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化工企业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制药业务一直是ICI最赚钱的业务之一,但因资源整合被剥离了出来。1993年6月,捷利康完全脱离ICI成为独立的公司,且上市后市值高于分离后的ICI,是当时英国市值最高的25家公司之一。1993年,捷利康营收高达44.4亿英镑,1995年增加到48亿英镑。

制药部门是捷利康最赚钱的部门,1995年营收超过20亿英镑,产品线聚焦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癌症等领域。抗癌药是该公司的最大特色,“看家”品种包括康士得、瑞宁得、诺雷得、拓优得和诺瓦得士等。为了扩大海外业务,捷利康还收购了美国Salick Health Care公司。

然而,与面对专利悬崖的阿斯特拉一样,从被剥离的那一刻起,坊间就流传着捷利康将被收购的传闻。对于感兴趣的买家而言,捷利康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从1993年到1996年,该公司税前利润翻了1倍,市值翻了3倍,1997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抗癌药生产商。此外,中小巨头被大巨头收购是当时制药行业的一大趋势,而且在1997年以后,捷利康的财务状况开始下滑,“看家”产品诺瓦得士等将面临专利悬崖,而该公司其他研发管线较薄弱。

尽管如此,捷利康决心要保持独立。首席执行官David Barnes强硬地表示任何想要收购捷利康的人都必须付出相当高的代价。1996年,捷利康拒绝与阿斯特拉进行合并谈判;1998年,再度让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吃了“闭门羹”。

在拉锯式的谈判后,捷利康最终选择与阿斯特拉合并,但也只是平等联姻。两家公司都有以科研开发为基础、以创新为导向的公司文化,双方在产品、销售和市场结构上均有很强的互补性,合并以后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合并后的阿斯利康由阿斯特拉原股东持股46.5%,捷利康原股东持股53.5%。1999年,阿斯利康的药品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仅次于默沙东和葛兰素威康,是当时全球第三大药企。通过强强联合,两家公司的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二)

(摘编自《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