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无论是健康管理还是疾病治疗,当密密麻麻的检验数据摆在眼前,很多人常常被“异常箭头”搅得心神不宁,甚至因误读指标陷入盲目焦虑。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检验报告单,即日起,本版开设“教你看懂医院检验报告单”专栏,解析检查数据波动的临床关联,提供常规导诊路径。敬请关注。
血常规检查是通过对血液中细胞成分进行计数和形态分析,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基础检查项目。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指标参考值如下。
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成年女性红细胞计数为(3.5~5.0)×1012/L;新生儿红细胞计数为(6.0~7.0)×1012/L,4周至3个月月龄的婴儿红细胞计数为3.0×1012/L左右,随后逐渐增加,12岁左右到达正常成人标准。
男性血红蛋白值为130~170g/L,女性血红蛋白值为120~160g/L,新生儿血红蛋白值为170~200g/L。
临床上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相对性增多,常提示血容量减少。此外,发生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也会出现。二是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中,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与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相关。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减少,可见于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10%~20%)、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二是病理性减少,可见于因疾病而导致的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贫血的原因。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如有异常,可于肾内科、内分泌科及血液科寻求进一步诊断。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指标参考值如下。
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6个月至2岁婴幼儿白细胞计数为(6.0~17.5)×109/L,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
临床上白细胞增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生理性增多,主要见于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进餐后等,以及女性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有机磷农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常有以下4种情况。一是疾病原因导致的减少,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二是用药导致的减少,比如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和抗肿瘤药等。三是特殊感染导致,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和寄生虫感染(疟疾)等。四是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白细胞计数如有异常,可于感染科、血液科寻求进一步诊断。
中性粒细胞计数(NE)
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参考值如下。
成人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为50%~7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5~8.0)×109/L。
临床上中性粒细胞增多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属正常情况,参见“白细胞增多”;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肿瘤等情况。另外,抽烟和肥胖的人会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此外,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也是医生嘱咐一些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计数如有异常,可于风湿免疫科、血液科寻求进一步诊断。
淋巴细胞计数(LYM)
淋巴细胞计数指标参考值如下。
成人淋巴细胞比率为20%~40%,新生儿和婴儿为40%~60%,1~12岁儿童为20%~40%。成人淋巴细胞绝对值为(0.8~4.0)×109/L,儿童为(3.0~9.5)×109/L。
临床上淋巴细胞增多主要有以下5种情况。一是感染性疾病导致,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感染等,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的感染。二是血液系统肿瘤导致,主要为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三是患者处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四是移植排斥反应导致,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五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 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淋巴细胞计数如有异常,可于感染科、急诊科、血液科寻求进一步诊断。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指标参考值为(100~300)×109/L。
临床上血小板原发性增多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与急性感染、炎症等相关。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3种情况。一是血小板生成障碍,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二是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三是血小板分布异常,常见于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血小板计数如有异常,可于血液科寻求进一步诊断。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杨赓、冯龙主编的《一分钟看懂检验报告单》)
小贴士
血常规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①不需要空腹检查,检查前1天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及大量饮酒,尽量清淡饮食。
②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白细胞计数。
③控制饮水量,避免大量饮水而致血液稀释。
④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劳累。
⑤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