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斯利康:现代化企业模式的典范

2025-07-17   03●医药专刊 深度   中国医药报  

阿斯利康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由瑞典阿斯特拉和英国捷利康合并而成,2020年总销售额266亿美元,拥有员工7.6万人,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阿斯利康是一家非常注重药品创新的公司,拥有英国剑桥、美国马里兰和瑞典蒙道尔三大研发中心,共有研发人员1万多名。在合并之时,阿斯利康的药品销售额仅次于默沙东和葛兰素威康,是当时全球第三大药企。因为专利悬崖问题,阿斯利康的产品销售额一度“由盛转衰”,但其近10年在研发中倾注大量资本,使得公司再次强势回归。

学习阿斯利康的发展历程,最值得让人深思的是其如何成功将专利到期的产品保持热销,以及如何在短短10年间,扭转研发效率低下的局面。

故事从阿斯特拉说起

阿斯特拉成立于1913年,成立之初的阿斯特拉只是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家小制药公司,仅能够生产Digtotal(心脏药物)和Glukofos(营养补充剂)两种药物,但这两种药物让阿斯特拉渐渐走向繁荣。一战期间,因进口药物受限而让阿斯特拉赚到第一桶金,一战末期,阿斯特拉已发展到200人的规模。然而,一战后的阿斯特拉发展并不顺利,1920年由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上台,阿斯特拉被收归国有,直到1925年,政府迫于压力将其卖出。

经过两次所属关系变更后,阿斯特拉在新总裁Bafirje Gabrielsson的主导下,对业务进行了重组,并在短短几年内,再次实现盈利。20世纪30年代,阿斯特拉开始注重研发设施的建设,1931年建立了第一个药品研究所,并开发出Hepaforte(恶性贫血治疗药物)和Nitropent(心绞痛治疗药物)等新产品。二战期间,阿斯特拉公司规模迅速壮大,市场拓展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建立了现代化的研发实验室。同时,阿斯特拉成功开发出几个新产品,其中最知名的当属1943年研发的利多卡因,该产品在后来的数十年里都是阿斯特拉的“摇钱树”,直到1984年,利多卡因在阿斯特拉的营收中还占有很高的比重,销售额高达6.96亿瑞典克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斯特拉开始多元化发展,除了药品,还先后进入农用化学品、日常生活用品等多个领域。在当时的制药巨头眼里,横向发展可以快速扩张公司规模,降低企业运行风险。20世纪60年代,阿斯特拉把重心放在业务扩张上,先后收购了一家营养品生产企业和一家医疗用品销售企业,并在西欧、拉丁美洲及澳大利亚开创了新业务。

20世纪70年代,阿斯特拉先后组建了一系列药物部门、农产品化学品部门、营养品部门、清洁剂部门、医疗设备部门和防锈产品部门。然而,与辉瑞一样,阿斯特拉的多元化战略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末,阿斯特拉忍痛割爱,卖掉了这些刚成立不久的部门,将发展重心重新聚焦到制药上。

阿斯特拉发展的黄金时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制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专注新药研发的企业都淘到了一大桶金,阿斯特拉自然也不例外。

20世纪70年代,阿斯特拉相继研发出Seloken和博利康尼等知名产品,这些产品相继成为公司营收的顶梁柱。1984年,Seloken、利多卡因和博利康尼为阿斯特拉贡献了50%以上的销售收入。1985年,阿斯特拉新研发的几种抗病毒药物、胃肠道药物和神经中枢系统药物,让公司的毛利提升到10亿瑞典克朗。1988年,哮喘药物普米克拉动该公司销售额增长到62亿瑞典克朗,毛利增加到15亿瑞典克朗。

20世纪90年代,阿斯特拉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除了因为奥美拉唑(商品名:洛赛克)的畅销,新掌门人Hanakan Mogren加强营销的策略也非常奏效。Hanakan Mogren此前是瑞典巧克力公司Marabou的董事总经理,1988年开始执掌阿斯特拉。在他的主导下,阿斯特拉将营销放在首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阿斯特拉的营销队伍从1990年的3000人增长到7000多人,并将分公司扩展到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Hanakan Mogren的重营销策略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阿斯特拉的销售额从1990年的94亿瑞典克朗增加到1996年的399亿瑞典克朗,税前利润从25亿瑞典克朗增加到130亿瑞典克朗。1996年,奥美拉唑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药物之一,销售额近40亿美元。(一)

(摘编自《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