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尿药为什么能治疗心血管疾病

2025-03-04   04●安全用药   中国医药报  

□ 熊洁茹

生活中,当我们被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时,医生通常会开具利尿药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很多患者可能会有疑问:利尿药应该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药物,为什么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呢?

正确认识利尿药

利尿药是指可使尿液增加的药物。大多数利尿药是肾脏中各种离子转运体的抑制剂,在肾单位的不同部位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通过水钠排泄来降低血压。各种利尿药的初始作用机制均为通过降低血容量来降低血压。

利尿药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其可以减轻心脏负担,通过减少血浆容量,降低静脉的回心血量,继而减轻心脏负担,减少心脏需氧量。同时,利尿药还可减轻体液过多引起的症状与体征,如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外周性水肿。

常见利尿药分类

常见利尿药可以根据效能及作用部位分为高效能利尿药、中效能利尿药、低效能利尿药。

高效能利尿药 又称髓袢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脏髓袢升支粗段,干扰Na+-K+-2CI-同向转运系统,抑制氯化钠的重吸收,降低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于等渗的尿液,利尿作用强大。

中效能利尿药 又称噻嗪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近端,影响Na+-Cl-同向转运体,抑制氯化钠的重吸收,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使K+分泌增加。

低效能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涉及拮抗醛固酮的作用和抑制上皮细胞Na+通道两种机制。

三大代表性药物

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是三种常见利尿药,这三种利尿药各有其适应证与不良反应。

呋塞米 属于高效能利尿药。该药与肾脏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同向转运体可逆性结合,抑制转运功能以及Na+重吸收;同时,还扩张肾脏血管,增加肾脏血流量,调节肾脏血流分布,扩张小静脉,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左心室充盈压,减轻肺水肿。临床上,该药可用于治疗严重水肿、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钙血症,还可用于加速某些毒物排出。患者使用该药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水、电解质紊乱:患者可有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氯性碱中毒等表现。②耳毒性:静脉快速注射该药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③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升高。④胃肠道反应: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甚至消化道出血等。

氢氯噻嗪 属于中效能利尿药。该药抑制肾脏远曲小管近端Na+-Cl-同向转运体,使Na+、Cl-重吸收减少,降低肾脏稀释功能,对浓缩功能没有影响。该药可增加水、Na+、K+、Cl-、HCO3-、Mg2+等排泄,降低尿液中Ca2+浓度。在患者用药早期,该药通过利尿作用使血容量减少来降低血压,长期使用该药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进而降低血压。该药对轻中度心源性水肿疗效较好,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常用药物;也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可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可用于治疗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及抗利尿激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能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尿量,改善口渴症状;还可用于尿钙偏高伴有肾结石患者的治疗。该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水、电解质紊乱:患者长期使用该药易出现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钠、低氯性碱血症等。②代谢异常:该药可使患者糖耐量降低,引起血糖、尿糖水平升高,可能与抑制胰岛素释放有关,一般停药后即可恢复,但糖尿病患者使用该药可加重病情;该药能干扰肾小管排泄尿酸,引起高尿酸血症,少数患者可出现痛风发作,一般停药后即可恢复;长期使用该药还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③过敏反应:患者可出现皮疹、光敏性皮炎等。

螺内酯 属于低效能利尿药。该药通过拮抗醛固酮而发挥利尿作用,利尿作用与体内醛固酮的浓度有关。该药通过与肾脏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内醛固酮受体结合,诱导特异蛋白质(醛固酮诱导蛋白)合成,促进管腔膜Na+-K+交换,产生保钾排钠作用。但该药对切除肾上腺的动物无利尿作用。临床上,该药可与其他利尿药合用,治疗充血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等水肿性疾病,可以纠正这些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并对抗其他利尿药的排钾作用。该药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高钾血症:最为常见,尤其是在单独用药、进食高钾食物、使用含钾药物(如青霉素钾等)的情况下更易发生。②性激素样作用:长期服用该药可致男性乳房发育、性欲减退,女性多毛、月经失调、声音变粗。③胃肠道反应: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④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长期或大剂量服用该药可出现行走不协调、头痛等。

利尿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利尿药,用药剂量也应个体化,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用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以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应谨遵医嘱,不能私自更改、停用药物或调整用药剂量等,出现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