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黄茎与根 功效要区分

2025-02-20   04●医药专刊·中医药   中国医药报  

□ 韩德承

我们常说的麻黄,指的是麻黄茎,为发汗解表药,而麻黄根的功效与麻黄的功效截然不同,为敛汗止汗药。

麻黄 又名龙沙、卑相,为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药用为直立的草质茎,黄绿色,节间细长,顶部开有鳞球状花序而无叶片,俗称“无叶草”。麻黄性温,味辛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用于治疗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等症。《本草经疏》载:“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因此麻黄茎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通过促进排汗达到解表散寒的效果,常与桂枝相须为用。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于治疗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有利水的功效,常与白术、生姜等同用,治疗水肿而伴有表证者;较大治疗量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在麻醉药中毒时有苏醒作用;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所含的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增强肠管或子宫的收缩;所含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麻黄根 性平,味甘,具敛汗固表之功,主要用于治疗体虚自汗、盗汗。《四川中药志》言其“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牡蛎散、《太平圣惠方》中的麻黄根散中都有麻黄根这味药,以敛汗固表,止汗作用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根含有挥发油和其他特殊物质,具有收敛作用,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等症,通过固摄体表津液来达到止汗的效果。

虽然麻黄根以止汗为主,但同样可以归肺经,达到一定的宣肺平喘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病症,不过这一功效较麻黄茎较弱。麻黄根也具有利水消肿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等症,但利水作用不如麻黄茎明显。麻黄根还能起到祛风散寒和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体内湿气过重引起的尿频、尿急以及风热感冒、痈肿疮疡等病症。

不难看出,麻黄茎和麻黄根虽出于同一植物,但药用部位不同而功效各异。《本草正义》指出:“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浮,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有的药师教徒弟时,让其背诵麻黄“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的口诀,以牢记麻黄茎、根功效的不同。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