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准市场需求 强化数智引领 融合传承创新

——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建议

2025-02-20   04●医药专刊·中医药   中国医药报  


□ 贾海彬

近年来,中医药可及性得到显著提升,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但由于配套服务体系落后于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跨越周期的挑战,在原料保障等方面存在短板。未来,急需通过数智化引领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向新提质,更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相对完善的中医服务网络,中医药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学科布局初步完成,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初具雏形。

综合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中医药年鉴》、中康CMH数据库统计数据,2023年,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99.6%,总诊疗15.4亿人次,同比增长25.3%,较2020年增长67.4%;新增中医馆及中医诊所1.2万家,达到86317家,年增幅创2010年以来新高。

2023年以来,中医药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分化。一是中医药二元消费结构分化明显,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内聚焦治疗,医疗机构外市场注重调理气血、提升免疫力。中康云瓴中药产业数据库信息显示,2023年,公立医疗机构内销售量前5位的中成药原料品类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类、抗肿瘤类、止咳祛痰类、肌肉-骨骼类和感冒清热类;在医疗机构外市场,中成药原料消耗增长较快的品种中,无论是增长量还是增长率,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的品类都居领先地位(详见表1、表2)。二是中医药消费中高端化。中康科技产业研究院、中康CMH数据库数据显示,2023年,无论是中成药还是中药饮片消费都趋向中高端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对中高端滋补保健品类的需求旺盛。

随着公众健康素养的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多样。据中康科技产业研究院2024年调研,近年来公众自我疗愈意识逐渐增强,在感冒、咳嗽、咽喉痛、胃痛、湿疹、手脚癣等常见病领域,自我药疗率超过50%;在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慢病领域,自我药疗率超过45%(部分疾病存在自我药疗与医师治疗相结合的情况)。受此影响,2021年以来,“中医药出圈”“中医生活化”频繁抢占热搜,中医养生机构和中医生活化场景快速拓展,与中医药相关的养生保健机构数量骤增。据中康CMH数据库数据,2023年新注册中医养生机构36.9万家,同比增长53%,数量创2014年以来新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中医药学科建设布局初步完成,形成了四级人才梯队。据中康CMH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年鉴》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立高等中医药院校46所,建成321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构建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及医师和职业技能人才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奠定了人才基础。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并积极探索成果转化路径。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2个中医药相关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发布了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中药品种,中药创新药审批数量出现阶段性增长,有力促进了中医药传承创新。

原料供应等面临挑战

近年来,中药产业面临中成药量价齐跌、传统销售渠道被挤压、原料价格波动等挑战,相关问题需引起全行业重视。

随着医保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集采的扩容,中成药市场整体呈量价齐跌态势。中康CMH数据库信息显示,2020年1月至2024年9月,除抗过敏、补益和祛痰等品类外,其他中成药销售量均呈下降趋势,在医疗机构内的消费占比也出现下滑。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中成药集采价格降幅基本保持在45%左右。

近年来,互联网服务快速发展,中药传统销售渠道加速重构。综合《中医诊疗数字化发展白皮书2023年》和中康CMH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714亿元,以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活跃消费者数量迅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中康CMH监测O2O(线上到线下)直送店药品市场规模达72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12%,对线下渠道冲击明显。

同时,中药工业面临跨越周期的挑战,产品和渠道存量空间收窄。根据上市公司财报,2024年前三季度,72家中药上市公司总营收较2023年同期下降2.76%,净利润总和同比减少9.64%;唯一亮点来自中药饮片工业,2024年上半年营收上涨6.1%,实现逆势增长。

此外,2020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中药材保障供应体系面临挑战。现阶段,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无法支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需求,也难以充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道地药材需求。2024年,中药材供给由不足转为过剩,价格大涨大跌。据中康云瓴中药产业数据库信息,2023年,国内中药材产量414.25万吨,需求量428.35万吨,年终库存49.54万吨,连续3年的中药材价格和供给困局得到缓解;但2024年下半年起,中药材供大于求,行情快速下滑,为新一轮价格“暴涨暴跌”埋下伏笔。同时,药用渠道需求减少,食补养生消费增长。受原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2023年,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原料需求量均小幅下滑,出口和食补养生渠道消费增长,但优质药材和食材供给仍然不足,产销对接不畅。

新兴技术加速产业升级

推动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以品牌为核心构建生态闭环,发展订单农业以应对原料保障挑战。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产业升级,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将有力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品牌为核心打造多元生态闭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必经之路。中医药是大健康产业的关键要素,中药产业链急需形成生态闭环,资源、渠道、流量是中药企业竞争的三大核心要素。原料保障体系已成为中医药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引起行业高度关注。近年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突出,可用于中药材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持续攀高。据中康科技调研,2024年,全国100个中药材主产区的药农平均年龄为53.38岁,比当地劳动力平均年龄高6.91岁;主产区日均用工成本146.28元,同比增长12.64%。未来,工业企业必须跨过中间环节,以订单农业方式反哺中药农业,才能实现中药原料长期可持续供应。

同时,需要关注品牌与渠道“护城河”建设,特别是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协同发展,努力实现流量变现;应构建多场景生态闭环,以精准的市场需求分析指导生产。

中医药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到数智化的历史性跨越,医疗资源可及性大幅提升。数字化技术促进了中药全程质量追溯、中成药研发与中医循证医学等发展;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有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上线各类中医药大模型69个,多数是基于华为、阿里、百度等国产大模型开发的二次应用,将在产业信息化降本增效、生态赋能、真实世界研究和创新研发等方面发挥作用。今年将是“AI智能体”元年,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未来,每名中医都可能拥有一个AI智能体,实现中西医多学科会诊,并大量减少临床中医的低端重复性工作,推动中医药产业向更高维度、更高层面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领域的所有创新都必须以传承为基础,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如能实现传承与创新相协同,中医药必将迸发出巨大生命力。以发病率和用药趋势为例,中康科技从销售数据上监测了福建省三明市的用药趋势,认为未来5年,随着“三明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心脑血管、肌肉骨伤、感冒、神经系统和肺系用药将增长明显。

以数智化为引领的传承创新将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搭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医与西医沟通的桥梁。

(作者系中康科技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师)

相关链接

中医药市场“三足鼎立”生态加速形成

随着DRGs(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集采的推进,中医药严肃医疗功能逐渐弱化,主要在消费医疗和生活化场景中发挥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市场“三足鼎立”的全新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有望创造16万亿元的大健康产业规模。

严肃医疗满足基本需要。未来,中医严肃医疗体系将逐步回归基本保障功能,中药保障将聚焦7000亿元左右的集采市场,“统一”和“标准化”是核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在中医药领域的中间层功能可能逐步弱化;大型国企和国资中药企业将加速并购,70%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中药材产地力量快速崛起,传统贸易市场逐步消失。

消费医疗体系多模态融合。医疗机构外自主消费市场有望形成庞大的医疗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可达2.4万亿元。传统美容美体、牙科、眼科、月子中心等市场趋于饱和,中医馆、中医诊所和理疗外治等中医力量将快速扩张,话语权日益提升。

“中医+”成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更广阔的市场来自“中医+”大健康产业,包括中医+银发经济、中医+生态经济、中医+宠物产业等,预计可创造超过13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具有非常可观的前景。“中医+”大健康产业将推动形成更加丰富的中医药应用场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贾海彬)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