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渗湿健脾说茯苓

2025-02-18   04●安全用药   中国医药报  

□ 黄涛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句诗说: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这句诗为我们道出了茯苓的生长之谜。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在松树根下,所以才说是碧松根下出茯苓。野生的茯苓形状不一,外皮是黑色的,内里却大多为白色。

《神农本草经》说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太平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

中医常用的补气方四君子汤中便有茯苓,方中还有人参、白术、甘草,人参甘温,健脾补气,为君;白术甘苦而温,健脾燥湿,补益中焦,为臣;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为佐,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显著;甘草甘平,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全方药性柔和,功效可靠,补而不烈,培本扶中,具有不偏不倚之德,故以君子名之。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总在药后注明茯苓药性甘平,如猪苓汤治疗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药用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咸寒)各一两。书中含茯苓的方剂也有很多,如五苓散治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半夏加茯苓汤治饮家水停心下,先渴后呕;茯苓泽泻汤治反胃呕吐,渴欲饮水;苓桂术甘汤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又复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真武汤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这些方剂都取茯苓可淡渗利水、祛除水邪之功。

茯苓是古人眼中的养生佳品。传说慈禧太后就很喜欢由茯苓制作的点心,现在的北京特产名吃茯苓饼就是当初深受慈禧太后喜欢的糕点。《神农本草经》说多食茯苓致神仙。《本草图经》中就记载着含有茯苓的两个“神仙方”,一个方子是取白茯苓2.5公斤,研末,和大米6.25公斤一起蒸熟,米熟后晒干,干后再蒸,如此3次后再放入牛奶12.5升,在铜器内小火煮成膏便可以服用了。还有一个方子是茯苓酥,具体制作方法是取白茯苓15公斤(最好选择在大山阳面采挖的白茯苓,因为这样的白茯苓味道比较甘美),将茯苓研成细末,用酒130公斤、蜜3升相和,放进大瓮中不停地搅拌,要求“百匝”,然后将瓮密封好,冬天的时候放置50天,夏天缩短至25天,自然就会有酥酪样的东西从酒上渗出来。这些酥酪样的东西味道甘美,将其制作成手掌大小的饼子,放在室内阴干后颜色变成枣红色。如果再配些果仁或蜜饯,茯苓酥的味道更佳。(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