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杯用久了,内壁和底部就会形成一层黄色的、油腻腻的污垢,将其擦干净后过两天又会“冒”出来,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物膜中的微生物
前面所说的污垢,它的学名叫生物膜,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固体表面聚集,分泌一些果冻似的胶质,形成的一层黏乎乎的膜。
我们日常用的自来水都是水源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步骤处理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已被去除,但是仍有很少一部分微生物“逃出生天”,进入了供水管网。此外,空气中也会漂浮各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利用自来水中微量的碳、氮、磷等作为营养进行繁殖,像刷牙杯这类长期蓄积少量水的容器,使用久了就容易长出生物膜来。
生物膜里可藏有致病菌
任何有水的固体表面,与微生物接触都可能出现生物膜。日常家里的桶装水饮水机、净水器等饮用水纯化、过滤装置,都会长出生物膜。
能形成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等,其中既有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能否致病要看生物膜中是否含有能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同时也与个人抵抗力有关。有研究发现,志贺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病菌可以藏身于生物膜中,这类生物膜可能会引起腹泻。因此,最好定期对盛水的容器进行清洗消毒,不给微生物可乘之机。
清洗消毒有妙招
刷牙杯还比较好清洁,其他和饮用水有关的设备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水箱要每季度清洗消毒1次。如果我们在自来水中发现异物,可以向居委会或物业反映情况,要求他们二次清洗供水设施;如果不及时清洗,我们可以拨打卫生监督举报电话。在水箱清洗期间,饮水务必要将水烧开,或喝桶装水。
如果是饮水机等装置出现了生物膜,那我们就要认真清洗消毒。由于生物膜中含有大量胶状物质,包裹了其中的微生物,相当于给藏匿其间的微生物穿了“盔甲”,所以要多次清洗消毒才能减少微生物。饮水机最容易产生细菌的地方依次是排水管、排水阀、进水管、冷水胆、贮水罐、聪明座、冷水管和冷水阀。一般家庭饮水机使用3~6个月或饮用20桶水左右时就应清洗消毒1次。为了保证清洗过程不受污染,我们最好戴上已消毒的手套进行各种操作,同时保持室内通风。
排净饮水机内的水 先拔掉饮水机电源插头,打开热水龙头及冷水龙头,有水放出后关闭水龙头,双手捧住瓶身向上取出水瓶,再打开饮水机后面的排污管,排净余水,然后打开冷热水龙头继续将水排干净。
消毒饮水机外部 将饮水机内部与水桶接触的聪明座取下来,用75%酒精棉球擦拭进水口、内壁、水龙头、积水托盘等处,仔细擦洗干净饮水机的内部和外部。
消毒饮水机内胆 含氯消毒剂、双氧水、臭氧水的消毒效果好,但双氧水稳定性差,遇光、碱、金属离子、有机物易分解,在贮存、配制、使用时不方便;臭氧水稳定性极差,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自行分解为氧气;二氧化氯、优氯净等适合用于饮水机清洗消毒,简单方便。我们可以选用二氧化氯消毒剂,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出4000毫升左右的消毒水,倒入饮水机内胆,充盈内部整个空间,留存20分钟后,打开饮水机所有开关,包括排污管和水龙头,以排净消毒水。
消毒后冲洗 在所有水龙头均打开的情况下,用清水连续冲洗整个饮水机腔体。冲洗需要约7~8升清水,直到出水闻不出氯气的味道。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