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各类食品非常丰富,有时我们会在购买的食品中发现混有假冒、模仿他人商标或包装的食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山寨食品”。那么,我们该如何辨识并避免购买“山寨食品”呢?如果买到“山寨食品”,又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正确认识“山寨食品”
“山寨食品”在原料、配料、品质和口味等方面与品牌食品存在差异,质量安全没有保障。“山寨食品”大致有两类。一种是抢注与某些品牌食品类似的商标,生产与之包装差不多的食品。在食品名称上使用文字游戏来模仿品牌食品,如将“大白兔”改成“小白兔”、“康师傅”改成“康帅博”,将“六个核桃”改成“六个纯核桃”冒充升级版等,但其质量与品牌食品相差甚远。另一种是委托一些代加工企业模仿品牌食品进行生产,私自销售。
“山寨食品”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关。在改革开放初期,“山寨食品”主要在城镇销售。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山寨食品”的销售逐渐向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转移。由于“山寨食品”的生产经营成本比品牌食品更低,生产厂家通常以低于品牌食品的价格销售就可获利。还有些生产厂家不具备相关食品的生产资质,为获利不惜铤而走险生产相关食品。
辨识真伪四步走
“山寨食品”通常以高度相似的包装、迷惑性较强的食品名称或广告词等吸引消费者,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我们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正规渠道有保障 我们应到正规商场或超市购买食品,警惕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商家出售的食品。在购买食品时,应索要购物小票等凭证并妥善保管,同时还可以保留食品包装。
细认名称辨真伪 食品名称是辨识“山寨食品”的关键。在购买食品时,应仔细辨别食品名称,认准正规企业生产的食品。
标签要素要齐全 按照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以及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预包装的“山寨食品”有可能存在上述要素缺失、造假、混乱等情况。因此,我们应仔细辨识食品标签中的信息,不购买、不食用无标签或标签信息不全、文字不清晰的食品。
科学常识助辨别 警惕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明显不符的情况,如配料表中含有牛乳、奶粉等蛋白质原料,而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含量却为0g/100mL(或0g/100g)。如果食品的标签有类似问题,切勿购买。
维护权益,远离“山寨”
我们应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如果误购了“山寨食品”,应当立即与商家交涉,或拨打12315进行举报投诉,向监管部门反映情况,通过申诉等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山寨食品”潜在危害的宣传,食品生产厂家以及为其提供商标、广告、包装等服务的经营者,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商标、广告、包装的使用。(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延伸阅读
盘点那些奇葩山寨货
市场中的“山寨食品”数不胜数,有些名称让人哭笑不得。有些生产厂家将“雪碧”改成“雷碧”,“老坛酸菜牛肉面”改成“老痰酸菜牛肉面”,“上好佳”改成“上好娃”,雪糕“老冰棍”改成“老光棍”,“农夫山泉”改成“农夫山贼”。
虽然这些食品名称非常离谱,但如果我们不仔细辨别,很容易忽略它。因此,我们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擦亮双眼,避免购买“山寨食品”。 (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