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扫描】积极回应行业诉求 努力缓解原料紧张

国家药监局等拟开展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

2024-07-27   03●舆情看点   中国医药报  

事件概述

7月1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海关总署办公厅就《关于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该《征求意见稿》迅速引发业内关注。舆论主要围绕试点对牛黄及以天然牛黄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价格、供应的影响展开讨论。

舆论观点分析

拟重启牛黄进口

《征求意见稿》提出,对来自不存在疯牛病疫情禁令国家(地区),且符合我国海关检疫要求和药品质量检验要求的牛黄,允许其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试点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福建、广西12个省(区、市),试点时限设定为公告发布之日起2年。到期后根据试点工作情况,天然牛黄进口使用相关工作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征求意见稿》一经发布,引发业内广泛关注。2000年前后,疯牛病疫情在全球蔓延,为控制风险,国家药监局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禁止使用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海关总署对境外天然牛黄未开展检疫准入,天然牛黄未列入《获得我国检疫准入动植物源性药材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舆论认为,时隔24年,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拟再次启动牛黄进口试点,与国内牛黄供应紧张加剧、价格过快上涨有关。

中国商报网发表《天然牛黄进口拟放开 药企:或能缓解中成药成本压力》一文称,目前,以牛黄为原料的中成药多达650余种,仅靠我国每年天然牛黄的出产量远不能满足中成药生产的需求量。

国内天然牛黄的价格已贵过黄金。根据中药材天地网、康美中药网数据,7月1日,天然牛黄的价格在150万元/千克至165万元/千克之间。而上海黄金交易所官网显示,7月2日,黄金的价格约为55.1万元/千克。

受牛黄价格上涨影响,以天然牛黄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随之提价。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同仁堂回应拟允许进口牛黄:若放开进口可能会降低牛黄价格》一文称,此前,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就因天然牛黄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产品进行多次提价。2024年6月,同仁堂官网显示,港版1粒装安宫牛黄丸价格调整为1280港元,涨幅超过20%。内地版最近一次涨价是在2021年12月,安宫牛黄丸双天然包金衣规格由每丸780元提至860元,涨幅约为10%。

多方曾建言放开牛黄进口

拟试点放开牛黄进口,也是对行业呼声的回应。在供应持续紧张的压力下,企业、专家曾建议开放牛黄进口。微信公众号“药通社”发表《牛黄进口,消费者能买账么?》一文称,北京同仁堂从2017年开始就曾多次带头建议开放牛黄进口,强调开放牛黄进口对于保障中药质量和供应的重要性。2022年,在持续推动下,北京同仁堂的建议开始得到更多响应,相关部门开始探讨开放牛黄进口的可行性,并启动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微信公众号“健识局”发表《天然牛黄拟恢复进口,同仁堂等将获益》、《中国中医药报》刊发《张其成委员:允许进口天然牛黄促中药产业发展》等文章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曾建议,鼓励和支持进口天然牛黄,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应批准有质量控制和追溯能力、天然牛黄用量较大且用于生产安宫牛黄丸等急救药物的中成药生产企业,从准予向中国出口牛肉、牛源性产品的国家进口牛黄。进口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诚信合规经营,进口牛黄来源可追溯,经国家指定的检验检疫机构检测,无疫情风险且质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可满足国内用药需求。2024年2月,北京市药监局也曾组织召开加快天然牛黄进口相关问题研讨会。

或缓解国内供应紧张

舆论认为,拟试点放开牛黄进口用于中成药生产,有望缓解国内供给紧张局面,减轻相关企业成本压力,利好行业发展。《健康时报》刊发《拟允许进口天然牛黄》、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表《两部门征求意见:拟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等文章称,《征求意见稿》若最终落地实施将有助于增加牛黄的供应,满足中成药生产的需求,保障相关药品的稳定生产和供应。另外,增加天然牛黄的供应可以改善供需关系,减轻原料短缺导致的成本上升压力,对价格起到一定的平抑作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缓解以天然牛黄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价格上涨的情况。

《广州日报》刊发《天然牛黄拟恢复进口政策落地或促牛黄降价》一文称,牛黄进口若放开,对以天然牛黄为原料的成品药有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国家认可此类中成药药效。另外,对原料供应以及采购成本控制也有积极意义,若原料供应量增加,使用天然牛黄的安宫牛黄丸等产品也可以提供给更多有需求的人群。

财联社发表《天然牛黄进口拟试点放开 业内:高昂价格有望回落》一文称,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若放开牛黄进口会为行业带来三方面的促进作用。其一,会让有需求的中药企业用到更好的天然牛黄原料,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其次,有利于降低人工牛黄原料的价格,可以让更多的牛黄类产品应用到临床当中;其三,也会给培育牛黄、人工牛黄等替代品的研发带来“鲶鱼效应”,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李星枚)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