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汤是我国传统饮料之一,原材料价格便宜且易于制作,夏日饮用止渴又消暑,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乌梅汤的配方
乌梅汤也称酸梅汤,是我国经典的夏日饮品,是由《伤寒论》中的乌梅丸化载而来。乌梅丸是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经的主方,用于止痛安蛔。临床多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及慢性痢疾,效果显著。《本经逢原》云:“乌梅酸敛酸收,益精开胃,能敛肺涩肠。”《本草纲目》亦曰:“敛肺涩肠,止久咳泻痢。”
《伤寒论》中介绍了乌梅丸的做法和用法:“乌梅三百枚,当归四两,黄连十六两,黄柏六两,细辛六两,桂枝六两(去皮),附子六两(炮,去皮),干姜十两,人参六两,蜀椒四两(出汗)。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我们平时喝的、作为消暑饮品的乌梅汤是以乌梅为主,加以山楂、甘草、陈皮等兼有药食两用的药材组方构成,与实际乌梅丸相差较远。
自制酸梅汤可以参考这个配方:乌梅20克、茯苓20克、山楂片15克、陈皮5克、甘草5克、麦冬10克,冰糖、桂花少许。
乌梅汤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汤中的药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镇痛、抗氧化、止泻的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应激能力、抗溃疡。
制作乌梅汤的另一种主要材料茯苓,是一种著名的药食两用真菌,2002年被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其菌核是我国传统中药,也是其可食用部分。茯苓的食药用历史悠久,有着“四时神药”的美誉,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
乌梅药膳推荐
除了制成乌梅汤,乌梅还可以做成美味又生津的药膳。《中国药膳学》中有一款太子乌梅茶,可以健脾益气,非常适合需要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的白领人群。太子乌梅茶能滋阴健胃、益气生津,适用于夏季伤暑、耗气伤津导致口渴、多汗、乏力等症。皮肤长痘者、经常便秘肠胃功能不佳者、精神疲乏的人群也可食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妇女月经期或孕妇围产期不宜服用。
太子乌梅茶的主要原料有太子参15克、乌梅15克、甘草6克、冰糖适量。做法也很简单,杯中放入上述原料,倒入适量开水冲泡,盖上盖,闷泡半小时即可。(安安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