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使用常见问题
疼痛,特别是癌症疼痛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据统计,中晚期癌症患者或终末期患者的疼痛发生率高达60%~100%。癌痛会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注意力减退,长期而难以忍受的癌痛会导致中重度抑郁、严重焦虑甚至自杀倾向。其实,疼痛不仅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症状之一,本身也是一种疾病,治疗疼痛同样值得重视。
麻醉药品一用就会“上瘾”吗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麻醉药品一使用就“上瘾”,再痛都要忍着。
实际上,麻醉药品在规范化使用的情况下,出现成瘾的现象非常少。在一项研究中,10000多例使用麻醉药品的患者仅有4例出现了精神依赖。
药物成瘾性指的是药物的精神依赖性而非身体依赖性。只有当用药者对该药物产生强烈渴求感和欣快感,出现反复的、难以自我控制的强迫性觅药行为和用药行为,才会被认为是“上瘾”。
麻醉药品的规范使用包括三点:首先是对于轻度、中度和重度疼痛的患者区别用药;其次要按时服药,而不是按需服药,否则也易成瘾;最后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个体化给药。
出现疼痛应该马上使用止痛药吗
疼痛是一种身体发出的象征危险的信号,具有防御和保护意义,并不是一出现疼痛就需要使用止痛药。对于还没有确诊原因的疼痛,如果盲目服用止痛药,会掩盖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影响医生观察病情和作出正确的诊断。
使用止痛药时,要注意根据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并警惕药物的不良反应。
急性疼痛
创伤、骨折、内脏绞痛等急性疼痛可一次性使用哌替啶(度冷丁),而长期的癌性疼痛宜使用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
一般疼痛
一般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痛、头痛、牙痛等,可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但要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用于镇痛所需的剂量较高,因此用于止痛治疗不宜超过5日。另外,由于非甾体类药物长期使用有增加出血的风险,患有出血性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均禁止使用此类药物。胃肠道反应比较严重或者是吞咽困难的患者,可以选用止痛药的肛门用栓剂。
局部疼痛
缓解局部疼痛建议尽量选择外用止痛药。在颈肩腰背痛、急性扭伤拉伤、手和膝等骨关节炎治疗中,外用止痛药是第一选择,如双氯芬酸乳膏、跌打镇痛膏等。
剂量越大,止痛效果越强吗
有的患者可能会发现,以前疼痛的时候吃止痛药有效果,但现在再吃效果就不好了,即使加大剂量还是不能完全止痛。其实,这是因为“天花板效应”。非甾体类抗炎药都有这个效应,使用药物超过一定剂量后,再增加剂量并不能增强止痛效果,反而会明显增加毒副作用。
而阿片类镇痛药则没有这种情况。与非甾体类镇痛药相比较,阿片类镇痛药长期用药或大剂量用药发生器官毒性反应的危险性较低。例如对于癌痛患者,开始用十几毫克就有效,后来可能需要用到几十毫克,有些医生或患者就不敢用了。实际上,只要是患者有疼痛的诉求,并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适度增加剂量以满足镇痛的需要。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柯俊主编的《中国居民用药安全指导(科普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