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治

2024-05-25   04●健康中国   中国医药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该病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

传播途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包括蜱叮咬传播和接触传播。

媒介传播(蜱叮咬) 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在无有效防护时,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等均可导致感染。流行区猫、狗等宠物,以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寄主,与此类动物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易感人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具有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疫情发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最高,可达80%以上。感染风险与被蜱叮咬的机会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预防措施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要注意避免被蜱叮咬,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护。

减少暴露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

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 在蜱活跃的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也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使用氯菊酯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时,可通过多次喷洒来维持保护性。

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OLE)、对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并遵循产品说明使用。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下婴幼儿不要使用含有OLE或PMD的产品。

进入室内前检查有无蜱附着 蜱可附着在衣物上和宠物身上进入室内。所以人在进入室内前,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有蜱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大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播疾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清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衣物上附着的蜱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

被蜱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发现有蜱叮咬皮肤,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要选择适当工具取出,并及时消毒处理。

拔取蜱时,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应当使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早期无出血等临床表现,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风险极低,日常接触不会造成疾病传播。

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的患者应隔离治疗。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注意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无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与患者血液、排泄物等直接接触。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接触部位。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触黏膜部位,如口唇、眼睛、鼻孔等。

诊断和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确诊病患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并出现发热、乏力或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出现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应考虑患病。

患者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或标本检测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者,或标本分离到病毒,确诊患病。诊断时应当与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治疗重点是早期识别重症和并发症,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延伸阅读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体表部位。吸饱血后,虫体可膨胀如黄豆大小。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全世界已知的蜱类有800余种,但并不是所有蜱种叮咬均可导致人类疾病。目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蜱,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其中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