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数据显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每年约有18.9万新发病例和14.2万死亡病例,分别占新发肿瘤的1.7%和因肿瘤死亡的2.1%。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约占成人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78%。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由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WHO将其分为4个等级,其中Ⅲ和Ⅳ级统称为恶性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77.5%。恶性胶质瘤中,最常见的是间变性胶质瘤(AG)和胶质母细胞瘤(GBM),前者为Ⅲ级,后者为Ⅳ级。间变性胶质瘤又包括三个亚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O)、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AOA)。相比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胶质瘤发病率较低。
恶性胶质瘤是极具破坏性的肿瘤之一,生长较快,对脑组织浸润性破坏;周围水肿显著,局部症状较明显,易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随着医学发展,胶质瘤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辅助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恶性胶质瘤的治疗需要通过多学科共同合作。近20年来,神经影像学、手术和放射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和改进,研究人员在分子水平上对恶性胶质瘤发病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不容乐观,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仍会复发。
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期为12~15个月,间变性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为2~5年,低级别胶质瘤(WHO Ⅰ、Ⅱ级)的中位生存期为4~10年。
但还要警惕一类胶质瘤,即边缘系统起源的胶质瘤,包括起自杏仁核、岛叶、扣带回、隔区等部位的胶质瘤,恶性程度低,缓慢生长,即低级别胶质瘤。以间断出现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患者很不容易发现,如果及早确诊,及早进行手术,有希望获得治愈。
年轻女孩小张,1个月前看书的时候突然对书上的很多字都不认识,大约10几秒钟后,症状消失,又能重新认识那些字。就这样反反复复,每天类似发作5~6次,每次持续大约10~20秒。症状发作时意识清楚,但没有引起注意。1个月后症状加重,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左顶枕叶胶质瘤继发癫痫”。因此,对于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尽早检查,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手术+术后放化疗一直是恶性胶质瘤的推荐治疗方案,由于胶质瘤有易复发的特点,手术治疗只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恶性度高(胶质瘤Ⅲ和Ⅳ级)的患者,术后还要进行放、化疗,以减少复发。术后放疗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是突破治疗瓶颈的方向,特别是联合化疗,可以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延长。
替莫唑胺(蒂清)是一种新型的口服二代烷化剂,2004年在国内上市,为咪唑四嗪类衍生药物。有关临床研究显示,该药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高,中枢神经系统通透性好,毒性反应较一代亚硝脲类明显降低。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是细胞毒性作用,通过肿瘤细胞DNA的甲基化和碱基错配修复失效等机制来实现。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替莫唑胺联合放疗较单纯放疗对疗效和生存都有改善,约53%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个月的总存活率为46%,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疗可使2年生存率从10.4%提高到26.5%。因此,替莫唑胺胶囊(蒂清)同步放疗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而替莫唑胺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用于恶性胶质瘤术后的一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