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产能过剩、需求疲软,以及政策调整等影响——

我国中药材价格正在回归理性

2025-08-23   02●综合   中国医药报  

(上接1版)

根据中药材天地网对384个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的产需情况监控,预计2025年这些品种的总产量为580万吨左右,但市场需求总量约为500万吨,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其中,不少品种甚至出现了供远大于求的现象。例如,紫菀是一个小规模需求品种,年需求量不超过2000吨,但由于之前连续多年高价的刺激,不仅其常规产区安徽亳州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其他省份也纷纷大规模扩种,仅2024年的总产量就超过了5000吨,是实际需求的2.5倍。又如,白芷的年需求量为3万吨左右,2025年预计产能达到10万吨,是实际需求的3.3倍多。

除了上述原因,王礼中表示,随着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的建立,相关要求日渐明晰,许多种植户、药材商因其所囤的药材无法提供溯源的相关证明,担心日后无法销售,急于清仓,大量抛售现有库存。这也使得市场上中药材供应量短期内大量增加,造成价格明显下跌。

此外,中成药、中药饮片集采也对中药材价格产生了影响。在杨丽看来,由于集采压低了成药及饮片的采购价格,倒逼上游原料降价,使得一些中药材的市场价格持续低迷,进一步加剧市场压力。

“抄底”囤货不可取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随着中药材价格走低,不少人萌生低价“抄底”的想法。但业内人士对此持不同意见。专家预计,中药材市场低迷的行情在今年下半年仍将持续,并有可能延续到2026年。

“现在买货,相当于是将钱砸在货上。市场行情到底等多长时间才能上涨,这个还说不准。”杨丽坦言。像连翘、当归、桃仁、杏仁等药材,有效成分容易流失,不宜囤积,而像陈皮、决明子、沙苑子等品种虽可以放置一段时间,但这些品种目前产能充足,叠加库存累积及2025年下半年产新,预计至2026年仍将持续“产大于求”,囤积起来得不偿失。

“随着下半年大量根茎类主流品种产新大幕开启,产能扩张将进入释放期,预计2025年下半年,低价中药材的数量还将增加,而栀子、百合、酸枣仁等品种价格恐将进一步下滑。”陈庆如是说。

中药材“供需失衡”的现状如何破局?贾海彬表示,无公害生产加工的茯苓、山药、百合、枸杞等鲜品或者部分药食同源的中高端品种,可与目前蓬勃发展的中药茶饮、中药药膳等新兴市场需求互动,形成生态闭环。同时,种植户和药材商应将目光转向可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中高端饮片和药材上。

王礼中建议,一方面企业要从源头抓起,积极推进中药材GAP与追溯体系建设,从源头把控质量;另一方面种植要回归理性,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不同品种的产能,切莫急功近利。

陈庆认为,中药材行情出现理性回归并非坏事,能够促使部分中药材价格因投机炒作带来的价格泡沫消融,让过于亢奋的中药材产能扩张恢复冷静,大量供过于求的中药材品种产需在未来能逐步回归平衡。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