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晓雪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械领域发展迅猛,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根据国家药监局披露的有关信息,2025年上半年,我国共批准上市43个创新药、45个创新医疗器械,同比分别增长59%和87%,均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医药产业在政策、资本、技术三重因素驱动下,创新动能持续澎湃,加速走向全球舞台中央。
舆论认为,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创新生态体系的初步成型、在全球创新浪潮中地位的提升等;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未来激烈的竞争、创新方向的转型要求等。近期,“创新药”“获批”“临床试验”等成为舆论热议高频词。
药械创新成果丰硕
上半年,我国药品医疗器械领域创新热潮涌现。获批的43款创新药,由中国企业研发生产的有40款,覆盖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罕见病等治疗领域。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涵盖多个类别,包括心脏脉冲电场消融仪、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血管内超声(IVUS)导管等
获批产品呈“井喷”效应
媒体争相报道上半年药械创新成果。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发《上半年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批准量大增 为患者临床急需带来更多新选择》称,国家药监局在11个省级药监局开展优化药品补充申请改革试点,需要核查检验的补充申请审评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缩短为60个工作日;同时,探索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重点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批准上市的新药好药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新批准儿童药品70个、罕见病用药21个;上半年获批的新药中,有不少社会高度关注的产品,包括体重控制药物、我国首款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以及一些罕见病治疗用药等,为患者临床急需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上半年,我国创新医疗器械上市数量再创新高。国家药监局启动第二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出台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十项举措,遴选479个“中国造、全球新”和“卡脖子”医疗器械重点跟踪服务,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心脏脉冲电场消融仪等技术集成度高、研发难度大的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21经济网发表《从“中国新”到“全球新”:政策全链条如何重构创新药价值?》一文称,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赋能下,我国创新药领域已形成多元发展格局: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为代表的海归科学家创办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锋芒毕露;以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等为代表的传统药企加速向创新转型;叠加跨国药企持续加码中国市场,推动中国创新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跨越,深刻重塑全球创新药产业格局。
金融界发表《创新药爆发!这一轮行情走完了吗?》一文称,中国创新药企业正在以“中国速度”重塑全球医药产业格局,从早期的“跟随式创新”迈向“源头创新”。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口头报告数量达73项,创历史新高,报告企业不乏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科伦药业等Biopharma(生物制药企业),亦有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Biotech,可见中国创新药的创新实力。
微信公众号“医学界血液频道”发表《2025上半年血液肿瘤新药全景盘点:从精准靶向到免疫突破,治疗格局再升级》一文称,2025年上半年,血液肿瘤领域新药密集获批,从精准靶向抑制剂到双特异性抗体、免疫联合方案,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这些创新不仅拓展了治疗选择,更推动血液肿瘤诊疗向个体化、精准化迈进,为实现长期管理与治愈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财经网发表《半年盘点|上半年4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国产设备向高端化迈进》一文称,在这些获批的医疗器械中,本土医疗器械创新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崭露头角。例如,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自主创新研发的外周IVUS导管,打破了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外周血管精准介入的全新突破。上海汇禾医疗的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K-Clip,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三尖瓣医疗器械,填补了该领域的长期空白,标志着国内自主研发心血管医疗器械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创新热潮引爆医药股
2025年上半年,沉寂已久的创新药板块以黑马之姿强势崛起,海外BD(商务拓展)交易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备受瞩目。证券日报网发表《55家上市公司预告上半年业绩 医药、电子行业表现亮眼》一文称,多家医药板块企业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幅提升。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当前医药板块在“创新+出海”双轮驱动下加速增长。具备国际注册能力的创新药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产品获批节奏明显提速。与此同时,生物药国产替代提速、老龄化与健康消费升级共同构成医药行业的中长期支撑逻辑。
36氪发表《中国新药“卖爆”海外!港股60%大涨,泡沫还是起点?》一文称,今年上半年,和铂医药、加科思、三生制药等药企股价大涨。创新药企业赴港IPO热潮再起,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十余家重量级企业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另有超30家医疗健康企业递表,其中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企业占了近2/3。近期港股创新药板块的复苏,创新药大额海外授权交易频发是催化剂。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过70笔,首付款总额达到33亿美元,交易总额达到480亿美元。BD仿佛成为创新药企业的市值管理“核武器”,甚至有企业提前发布BD“预告”,吸引资本、拉高股价。
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发表《关于中国创新药BD的三个新真相》一文称,2025年,无疑是中国创新药BD的新高潮,三大趋势不容忽视。第一,热度空前。上半年10亿美元级交易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披露总额更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在更多高价值领域,获得海外药企认可。第二,模式持续升级。新兴NewCo交易模式正在重构行业格局,其金额占比已超10%,预示中国药企创造价值的能力持续增强。第三,海外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信任度不断提升。辉瑞在引进三生制药PD-1/VEGF时便直言这一点。
外企加码布局创新药市场
新京报网发表《逾30款原研药申请撤市,背后透露出什么信息?》一文称,国内药品集采持续推进,仿制药市场利润变薄,原研药在集采中的优势不再明显,外企在仿制药领域竞争力下降,逐渐从仿制药市场“后撤”。同时,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仿制药和部分创新药领域与外企形成竞争,外企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在此背景下,外企为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纷纷加码布局创新药,将研发重点放在投资回报率更高、更受市场认可的创新药产品管线上,通过引入新品、合作研发等方式,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表明外企正从传统的以仿制药和成熟产品为主的市场战略,向以创新药为核心的战略转变,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
媒体认为,创新药械成果“井喷”的原因来源于政策、资本、技术的三重驱动。新京报网发表的《创新药再迎重大利好:两部委发布若干措施,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一文提到,创新药密集获批上市的背后,是中国药企能力的崛起,也反映出国家近年来不断鼓励中国药企提升创新能力、研发本土创新药的成效。近四年是医药行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医保、医药和医疗“三医”联动,集采、DRG/DIP、公立医院改革等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伴随医药行业整体增速降档,细分行业持续分化。在一系列政策鼓励创新转型之下,历经“阵痛”的中国药企逐渐从仿制药“舒适圈”走出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证券日报网发表《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医药创新发展动能持续澎湃》一文称,中国医药产业在政策、资本、技术三重因素驱动下,创新动能持续澎湃、加速走向全球舞台中央。第一,政策全链条发力,持续破除创新壁垒。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鼓励药械创新发展的政策,为医药创新构建了覆盖研发、市场准入、临床应用、支付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着力破除发展壁垒。第二,资本市场精准赋能,创新活水进一步激荡。医药产业创新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显著特征,构建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对其至关重要。当前,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已成为支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通道。第三,中国医药技术创新正迎来质的飞跃。除了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正在通过知识产权授权方式“出海”。
发展中的“隐形天花板”
当前,创新药领域成为行业焦点,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前景,但同时也深陷靶点同质化加剧、临床试验环节挑战重重等多重困境
《科技日报》刊发《创新药研发,需以源头创新为驱动》一文称,虽然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但我国创新药基础研究仍相对薄弱,药物研发仍以“跟随式”创新为主,靶点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药企业价格期待与医保支付能力尚有差距。
21经济网发表《从“中国新”到“全球新”:政策全链条如何重构创新药价值?》一文称,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创新药全链条发展离不开政府牵头,这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固有特性密切相关。该产业不仅具有投入规模大、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的显著特点。作为全球公认的蓝海赛道,创新药海外市场空间广阔,但我国创新药当前出口占比仍较低,且在研发水平、临床可及性、支付体系衔接等关键环节仍面临突出挑战。此外,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颈:创新靶点同质化竞争加剧,治疗领域布局相对集中,真正具备全球原创性和突出临床价值的产品仍显不足,同时在产品目录准入策略与商业化运营能力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1经济网发表《寂静的战场:中国创新药“爆款”竞速》一文称,从PD-1的“百团大战”到GLP-1的“千帆竞发”,热门靶点犹如磁石,终将引来无数逐鹿者,战场则由“创新的高峰”悄然转变为“成本的低谷”。作为兼具降糖减重、疗效可量化的药物,GLP-1的终局,或许只有少数在疗效、成本、依从性、商业化上做到极致的品种能屹立潮头。同质化竞争是残酷的,是生存考验,但它也是产业进化的必然。
从“跟跑”迈向“并跑”
创新药械已步入“技术突破+政策红利+国际化”的黄金发展期。当前,中国创新药产业已从“跟跑”迈向“并跑”阶段,并在ADC、双抗、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实现“局部领跑”,国际化和商业化放量推动行业进入成果兑现期
业内普遍看好创新药械的发展前景。《经济观察报》发表《扶持政策持续加码 创新药公司步入“收获期”?》一文称,我国创新药的前景十分可期,原因有三个:第一,老龄化、支付多元化等因素,会使创新药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第二,原创技术的突破与AI引发的医疗革命,会让中国这个工程师大国有希望在创新药市场实现弯道超车;第三,创新药出海量的激增以及跨境交易平台的建立,将使我国创新药全球化进程加速。
21经济网发表《创新药领衔港股生物科技“狂奔”,后市还有业绩估值双击机遇吗?》一文称,2025年药品制造产业链创新药板块基本面呈现明显改善,仿制药及原料药业绩有一定承压。整体判断,2025年国内创新药产业有望迎来拐点,产业运行趋势由资本驱动转向盈利驱动,板块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双重修复投资机会。
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发表《中国创新药能否持续让世界买单?券商分析师最新观点》一文称,开源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余汝意认为,当前中国创新药产业已从“跟跑”迈入“并跑”阶段,并在ADC、双抗、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实现“局部领跑”,国际化和商业化放量推动行业进入成果兑现期。未来3~5年,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以及资本助力下,中国创新药有望加速全球化布局,并向源头创新升级,具备亮眼管线布局和临床优势的企业将主导新一轮增长。
舆论认为,药械创新生态体系已初步成型。制药网发表的《医药创新浪潮涌,上半年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获批量大增》一文提到,一个涵盖基础研究、药物筛选、临床应用、资本支持、全球化布局的完整创新生态体系已初步成型。随着改革政策的持续推进与完善,这一生态体系将不断优化升级,医药创新发展动能也将持续激活,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昂首迈入“黄金时代”。这不仅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丰富的就业机会,更将助力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全球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
针对生物医药领域面临的挑战,媒体和业内人士纷纷提出应对建议。《科技日报》刊发《创新药研发,需以源头创新为驱动》一文称,创新药要实现从“跟随式创新”向“源头创新”的跃迁,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向而行。一方面,科研人员要聚焦药物作用的新机制、新靶点、新的治疗策略开展基础研究,加强创新药研发源头供给;另一方面,企业要差异化布局前沿药物研发管线,搭建先进技术平台,加强药物研发的工程化能力,加快商业化进程。创新药的内核是创新。有科技创新、耐心资本和利好政策的合力托举,国产创新药研发有望走上快车道,为公众生命健康筑起更坚实的屏障。
《国际商报》刊发《政策赋能 创新领航 中国医药企业破浪扬帆加速全球化》一文提到,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茂春呼吁,行业抱团出海、合力扬帆,监管部门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为中国创新药出海铺设更顺畅的“政策航道”;行业组织着力搭建从专业的医药跨境合同研究与开发生产服务,到熟悉国际规则的咨询、法律、金融中介,再到海外市场信息的共享平台;企业认真剖析市场特点,深入研究不同区域市场的疾病谱、支付能力、竞争格局、渠道特点,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市场进入和商业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