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斯利康:现代化企业模式的典范

2025-07-31   03●医药专刊 深度   中国医药报  

专利悬崖

合并后的阿斯利康,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股价大涨。面对专利悬崖,阿斯利康一方面利用美国的专利法和Hatch-Waxman法案,多次申请延长奥美拉唑的保护期,先后通过研发审批的专利补偿、儿科临床试验专利补偿和多次反专利诉讼,获得30个月等待期,成功将奥美拉唑的保护期延续到2003年底。另一方面,该公司积极开发奥美拉唑的OTC产品,并将其左旋体埃索美拉唑推向市场。埃索美拉唑于2001年上市,销售额很快超出预期,上市当年就有40%的患者放弃奥美拉唑,转而使用埃索美拉唑,该药也成为阿斯利康最畅销的药物。除了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的看家品种还有瑞舒伐他汀,该产品上市后,销售额一路上涨,累计为阿斯利康带来500多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当年Hanakan Mogren的重销售策略让阿斯特拉尝到甜头,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的成功更是重销售策略的完美展现。随着埃索美拉唑、瑞舒伐他汀和喹硫平的畅销,阿斯利康的营收开始高速上涨,1999—2008年,阿斯利康的销售额翻了一倍,从150亿美元增加到316亿美元,总资产高达470亿美元。

然而,阿斯特拉和捷利康遗留的研发管线薄弱问题依然存在。尽管阿斯利康在合并后的10年里销售额和总资产高速增长,但研发管线中一直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后继产品。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讲,埃索美拉唑不能算是全新的药物,瑞舒伐他汀也并非由阿斯利康自主研发,而是从日本盐野义制药获得的“拿来品”。更关键的是,阿斯利康在这风光的10年里并没有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还逐步降低了研发投入水平,其研发投入占比从1999年的19.5%降低到2005年的14.1%,尽管2006至2008年有所增加,但依然低于制药巨头的平均水平。研发管线薄弱一直是埋在阿斯利康深处的一颗“定时炸弹”,或将在专利悬崖到来之时引爆。

2000年以后,全球新药研发成本高速上涨,研发失败率日益攀升,加之制药巨头研发效率远不如创新型小公司,很多巨头都将目光转向合作和兼并,以此来扩充产品管线,但是阿斯利康在合并之后的近10年里一直没有很大的动作。尽管2007年以后,阿斯利康加大了用于并购的投入,但此时的阿斯利康面临重磅产品专利到期已经不足5年时间。

2010年以后,阿斯利康的埃索美拉唑、喹硫平和瑞舒伐他汀三大顶梁柱相继进入专利悬崖期,销售额开始大幅下降。为解决燃眉之急,阿斯利康大幅增加了研发投入和并购频率,虽然收获了几个非常有潜力的产品,但药品从研发到上市,从上市到贡献业绩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因此,阿斯利康产品线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销售额从2011年的336亿美元,迅速下降至2017年的202亿美元。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阿斯利康开启甩卖模式,仅在2016年就卖掉数十亿美元的资产。

霸气回归

2014年,陷入专利悬崖危机的阿斯利康再一次拒绝了辉瑞的收购邀约,其总裁Pascal Soriot更是放出豪言,要让阿斯利康的销售额在未来的10年里翻一番。或许这在当时看似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反映了阿斯利康对于走出危机的信心。2010年,阿斯利康明显增大研发投入比例,其研发投入水平持续多年高于制药巨头的平均水平。2000—2020年,阿斯利康累计投入940亿美元用于药物研发,虽然不及罗氏、辉瑞、默沙东和诺华,但相比美国新生的创新型制药巨头,还是高出不少。同时,阿斯利康还在加速资本扩张,2005—2020年共支出730亿美元用于企业并购。

除了研发、并购,阿斯利康还积极与其他公司合作,加强抗肿瘤药的布局。2015年以后,阿斯利康研发效率大幅提高。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阿斯利康的研发管线中布局了140多个产品,很多极具潜力的品种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公司股价也开始回升。

小结

从被收购到再次独立,从阿斯特拉到阿斯利康,这家公司已经历百年历史。从重销售到研发与销售并重,从独立研发到对外合作、积极并购,阿斯利康的发展历程诠释了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制药巨头。

阿斯利康的发展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专利悬崖迫近时要未雨绸缪,积极大胆地布局;在企业格局搭建时,要研发和销售并重,形成“哑铃”型格局;在打造产品线时,应符合治疗趋势和科技发展趋势,研发、合作、并购等多渠道并行。(三)

(摘编自《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