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因感染、过敏及其他理化因素刺激导致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的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是指在原有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因感染、环境刺激等因素导致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突然加重。
正确认识发作特点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病毒和细菌。常见病毒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奈瑟球菌等。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呼吸道上皮损伤可能造成细菌的继发感染。
逐渐加重的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主要特点。痰液为黏液脓性,痰量明显增多,偶带血,出现微热与全身不适。部分患者有支气管痉挛症状,出现喘息,常伴哮鸣音,早期常无气短。如果患者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可出现轻重程度不等的气短。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多在背部及肺底部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啰音多少和部位不固定;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可听到广泛的哮鸣音;并发肺气肿者可有肺气肿体征。
辅助检查辨病情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往往无异常。随病情进展,患者支气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纤维化,可见两肺纹理增粗,呈网状、条索状或斑点状阴影,或出现双轨影和袖套征,以双下肺野较明显。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并发肺气肿时,可见双肺透亮度增加,两膈低平。
呼吸功能检查 早期无异常。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曲线)在75%和50%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闭合气量和闭合容量明显增加。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出现典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变化以及弥散功能降低等情况。
血液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喘息型患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痰液检查 痰涂片及培养,可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奈瑟球菌等。近年来,革兰阴性菌感染有明显增多趋势,特别多见于院内感染的老年患者。痰涂片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喘息型患者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及时治疗保健康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应消除诱发因素,避免烟雾、粉尘及刺激性气体对气道的影响。吸烟者应戒烟。气候骤变及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必要时吸氧,注意痰液引流,保持气道通畅等。另外,急性发作期患者需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以控制感染、止咳祛痰、解痉平喘、雾化治疗等为主。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选择一般根据临床经验和本地区病原菌耐药性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同时积极进行痰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见表)。
止咳祛痰药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接受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可酌情选用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稀化黏素、盐酸氨溴索等药物。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复方可待因溶液、美敏伪麻溶液等复方止咳祛痰药,成分不仅有止咳药、祛痰药,也可能添加有支气管扩张剂或抗组胺药等。对于老年体弱无力咳痰或痰量多且黏稠者,应以祛痰为主,不宜选用强镇咳剂。
解痉平喘药 对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选用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药物等解痉平喘药。
雾化治疗 常选用祛痰药、支气管扩张药等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以加强局部稀释痰液的作用。
经验性治疗48~72小时后应对病情和诊断进行评价。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复查血常规、ESR、CRP等炎性指标,若上述指标有所好转,无论痰细菌学检查结果如何,一般均应维持原治疗方案不变。如经验性治疗72小时后症状无改善或炎性指标无下降,则应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检查以明确病原学诊断,必要时考虑采用侵入性检查手段。
(中国药师协会供稿)